125届穿越风云:“中国第一展”是这样炼成的

13.04.2019  22:56

大洋网讯 14日,广交会第125次在广州拉开序幕。这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境外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也是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交会为什么选择广州?六十年间几许风雨,广交会如何做到从不间断?进入新时期,广交会如何奠定“中国第一展”的地位?今天,广州日报为你还原广交会与广州的故事。

第124届广交会开幕这是10月15日拍摄的第124届广交会展馆。当日,第12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开幕。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广交会为什么选在广州?

短时间三场物资交流会场场火爆

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货物禁运”。我国的对外贸易80%是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政府协定、易货记账、进出平衡的方式进行。

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广东省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先后举办了三次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会址就在今天的广州文化公园。当时,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严亦峻发现,与他在武汉看到的交流会不同,在广州的展销会上,超过一半的土特产都是外销。比如本地的红瓜子,在香港被当做招待亲朋的佳品。

从数据上看,半年多时间连续举办三次的出口物资展览交流会,其中两场的成交额都接近1000万美元,当时中国全年的出口额也就五六亿美元。严亦峻从中看到了在广州办大型展览会的可能性。

第124届广交会开幕。(资料图片)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摄

提议办全国展览会获得一路绿灯

1956年6月,严亦峻向外贸部和广东省委建议,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他在建议书中说,过去许多港澳人士对祖国不了解,甚至抱有怀疑畏惧态度,自举办交流会以来,他们一再回来参观做买卖,且成交量一次比一次多。举办交流会还可以集中全面地介绍出口商品,进一步了解海外市场,对改进我国出口工作有很大推动意义。

请示一路上报,可谓一路绿灯。外贸部多位正副部领导批示,“大家认为在广州举办一个全国性商品展览交流会,邀请港澳及东南亚、西亚各国商人参加,对开展东南亚贸易有很大帮助。”“最重要的是可以宣传介绍我国出口商品,并籍机争取团结瀛外华商、侨商和东南亚各国商人”,并提出“在广州成立永久性、全国性出口商品样品馆。

请示更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同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并指出:“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会在我国尚属创举,邀请的外国商人很多,这对我国对外贸易、外交和侨务等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个展览会必须办好。

严亦峻提出建议仅仅5个月后,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旧广州体育馆西侧)开幕,汇集了当年中国近万种主要的出口商品,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736人名客商到会,出口成交5380万美元。作为广交会的前身,这次展览会为创办其后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提供了全面经验。

2002年4月15日,在广州举行的第91届交易会电子器材场馆内,一名外商正在和熊猫电视的业务员洽谈。(资料图片)

广交会首年为全国创收20%现汇

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成功举办证明,采取展示与交易相结合,邀请客商当面洽谈,看样成交,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对外贸易的良好形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不久后,中央作出指示,像这样集中展出、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成功做法要延续下去。

1957年3月4日,外贸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同意4月份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文件,第1届广交会正式落地,当年4月于广州举行。文件提到,考虑到目前国内货源紧张,以及与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相距时间较短的情况,这次交易会规模不宜太大,邀请客户的范围也不宜太宽,原则上只邀请港澳和新马地区客户。

第1届广交会,由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采购商参加。同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广交会,无论是采购商人数还是成交金额都有大幅提升。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首届广交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当时大厦占地面积97854平方米,展览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为9610平方米。这座苏联式建筑落成于1955年7月,在当时百业待兴的广州,显得雄伟壮丽。

如何做到从不间断快速成长?

场地供不应求多番扩建迁址

第3届(1958年春交会)起,广交会迁至海珠广场西面侨光路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这是广交会第一次迁址,第3-5届都是在此举行。陈列馆于1957年11月4日动工,1958年4月10日竣工。楼高5层,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比原中苏友好大厦大了接近一半,达1.3万平方米。

1958年,正值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筹备之初,刚刚乔迁新址的广交会已显得场地不足。这年秋天,周恩来总理参观时说,展馆太小,应建一座大馆。

1959年11月1日,新落成的起义路陈列馆迎来了第6届广交会的开幕,这是广交会第二次迁址。陈列馆位于起义路1号(现缤缤广场),仅用9个月时间建成,亦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的项目。展馆占地面积1.0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3.45万平方米,为侨光路陈列馆的2.65倍。

仅过4年,摊位供给又紧张起来。1963年秋交会,原侨光路陈列馆被拨作改为分馆(轻工、工艺馆)。1968年,又将海珠广场西面的谊园调拨给广交会,作为地毯馆和花鸟馆,展馆面积增加到近50000平方米。从第3届到第34届广交会,都是在海珠广场举行。

1970年秋交会,广交会场地不足的矛盾又变得十分突出。197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广交会展馆扩建获批立项。1972年11月,在流花路围绕原中苏友好大厦扩建新的场馆。1974年春天建成,并于当年春交会开幕时启用,这是广交会第三次迁址。

流花路展馆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经过多次多次加层、扩建、改造和整饰,最终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展馆设有13个外贸专业性展览会和多个综合性服务楼,还有高级商场、酒楼、电影院、会议厅、仓储大楼,以及国际程控电话总机、中央空调系统。

2002年4月16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91届广交会商家们在等待上车。(资料图片)

动荡时期力保广交会不中断

1967年正值动荡之时,广交会因为“涉外”,首当其冲成为冲击的目标。为了保证广交会的按时进行,毛泽东主席4月13日批发了《关于开好春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几项通知》。通知要求,不在广交会及其所属组织内进行夺权,广交会期间一律暂停“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不在出口商品陈列馆和接待外来商人的宾馆、旅店张贴大字报。

4月14日晨,春交会开幕前一天,周恩来总理带着刚刚批发的通知从北京飞赴广州。当晚,在中山纪念堂对两派群众组织代表作报告,强调并解释中央关于开好广州春交会的通知。会后,连夜到广州交易会现场检查指导工作至拂晓,保证广交会如期顺利召开。

1967年春交会上,展出了国内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最新成果,包括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成功和投产的合成苯以及人工合成胰岛素。在海珠广场边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的十层楼上,悬挂着高达三层楼的毛泽东画像。最终,62个国家和地区的7849位采购商与会,创历届最高纪录,总成交额41800万美元。

从1966年到1977年,为保证广交会正常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一系列的文件。广大外贸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广交会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延续,创造了特殊年代的奇迹。

重新选址广州如何最终胜出?

实践证明必须越办越大

改革开放之后,广交会开始多方面探索尝试。1980年代初期,出口渠道多元,各类展会涌现。1982年春,第51届广交会首次尝试改革,举办时间由30天缩短为20天,并缩小办会规模。当届成交额5亿美元,比上一年的20亿美元以上大幅减少。实践证明,缩短会期是可行的,而办会规模不宜缩小。各方从此达成共识:广交会要越办越大,越办越好。

1993年第73届广交会,组展方式实施改革,按照“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模式进行,极大调动了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商会参与广交会的积极性,当届参展企业从1472家猛增至2700多家。1994年,广交会按国际惯例分商品类别设置展区,方便了客商采购和出口成交,当年的两届广交会,成交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1993年改革后,流花展馆难以满足参展商的需求,每年两届都因为展位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能进馆,刺激了黑市炒卖展位的不正当经营行为。从这一年开始,广交会腾出办公、经营场地和仓库,千方百计扩建展位,在馆外临时借用场地设分馆,广州中央酒店、广州体育馆、友谊剧院、东宝大厦等周边的场馆都曾被租用作广交会分馆。

国内诸城角逐广交会新址

场馆紧张问题愈发突出,流花地区周边已无太多可扩展的空间。由于靠近广州火车站,而且广交会每次举办时阶段性涌入大量人流、车流,令流花地区交通系统无法承载,广交会成为了交通堵塞的代名词。广州市提出,建设一座国际化的大型会展中心,迫切而必要。

1993年,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将广交会展馆迁址重建,办成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世界级博览会。为了减少投资,又提出按竞争的原则,在国内几个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再确定新址。

第94届广交会采购商浏览“网上广交会“。(资料图片)

这意味着,广州举办了近四十年的广交会,将有可能旁落其他城市。一时间,国内的明星城市、乃至省内的城市都竞相角逐,纷纷拿出优厚条件。互相“抬价”,一拖三年。1997年,广州提出多项“进一步”优惠的条件,其中还特别提出:为了满足交易会建设和营运的需要,提前兴建地铁线。

然而,由于其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发生特大洪灾,令事情一拖再拖。期间还一度摇摆:到底是迁址,还是原地扩建?1999年6月,外经贸部表态,“不反对”地方建新馆。

早在此前,广州历时数年对会展中心进行方案比选,决定选址琶洲。得到国家部委回复,广州马上行动,1999年12月,广州展开琶洲会展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赛,向全球寻找最佳设计。2001年4月,琶洲会展中心动工兴建,新址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是流花路展馆的4倍。

移师琶洲奠定“中国第一展

2002年12月28日,琶洲会展中心首期工程竣工。2003年10月,广交会首次在琶洲会展设分会场,提供了3000个展位。此后,琶洲展馆和流花展馆同时举行每年两届的广交会。

2008年10月,第104届广交会全部移师琶洲展馆,这是广交会历史上第四次整体搬迁。新落成的展馆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展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室内展厅总面积34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4.36万平方米。这是亚洲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展馆,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

从这届开始,广交会参展企业突破2万家,展位突破5万个。曾为广交会服务了38个年头的流花路展馆不再使用,告别历史舞台。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备忘录,以流花路展馆换取原广州国际会展中心70万平方米土地和一期工程产权,外加150亩会展发展配套用地使用权。

在琶洲,广交会的核心数据屡屡刷新历史纪录:创出了一年747.6亿美元的最高成交额,以及一年到会采购商41.6万人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同时,广交会还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目前,广交会的脸书境外粉丝已经达到140万人,影响力高居全球业界第一。

广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