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70年间的变化,就藏在小小票据里

09.10.2019  14:33

票据本里收藏车票的这一页,还有林仕荣手写的不同年代的票价对比。

大洋网讯 油票、粮票、车票、肉票、香烟票……这些当年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如今受到不少收藏爱好者的热捧,一些珍贵的票据甚至“千金不换”。

在许多收藏爱好者眼中,票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家住海珠区的资深收藏爱好者李伯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票据背后的隐藏的历史,“当年生活必不可少的票证,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一枚枚小小的票证,见证了广州七十年间的发展变迁。

70年前,生产发展水平低、物质贫乏,粗茶淡饭是百姓“”的常态。为了有计划的保证人民的基本口粮,粮票、油票、鱼肉票等各类票证成为广州市民生活中的必需品。

一枚票证仅有拇指大小,然而,数字、图案、广州代表性建筑图、使用说明等信息一样不少,颜色、款式也是斑斓多彩,有些油票上,还留有当时的油印子。“每次用的时候,就剪一张下来。”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林仕荣说道,因为粮食紧张,所以粮票也要经过层层把关和严格管理,如遇上外出、单位调动、补办等情况,均要开设相应的证明。

骑上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铃铃”的车铃声穿行在大街小巷间。70年前,自行车是广州街头巷尾最时髦的一道风景线,此后,随着交通的发展,公交车、的士、地铁、有轨电车等各类交通工具逐渐进入了市民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3.8元,六十年代4.6元,如今37.5元。在林仕荣收藏的交通票证里,一组车票记录着70年间,从广州通往韶关单程车票的变化。不仅票价从3.8元到37.5元,实现了近十倍的增长,列车的速度也大大提升,如今,去往韶关仅需2个小时,从“硬座”到“新空调硬座”,市民乘车的环境也越来越舒适。

交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在林仕荣的藏品中,有一张30次月票,微微泛黄的月票上印着海珠桥,在这张小小的月票四周,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30个小孔,“那个时候坐公交车需要凭车票,一张月票可乘坐30次公交车,每次上车时验票员会在车票上打一个孔。”如今,公交卡、手机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新科技陆续进入交通系统,市民乘坐公交、地铁时,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甚至刷一刷脸即可在短短几秒内通过。

广州的公交线路,1950年才8条,1952年有9条……现在1000多条呢!过去只有一座海珠桥,现在有地下的、地面的、空中的……交通方式越来越立体、多样化了,变化特别大!”林仕荣感慨道。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楚涵、邓宇晨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