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塞平安归来 两位英雄讲述难忘的抗疫经历

20.05.2020  20:41

  (21CN综合 林慧雅报道)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携手疫成为维护全球公共安全的关键,中国也成为“全球抗疫的优秀模范生”,派出抗疫专家团队出征多国,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在多支援外抗疫的专家团队中,从广东出发援助塞尔维亚的6人专家团队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以及给予坚定的支持,成为援外抗疫的优秀案例。

  援塞专家组医疗队是在国外停留最久的一支,其中3位专家在5月3日已安全抵穗。14天的隔离期结束后,5月17日,省卫健委为其举办了“援外抗疫医疗专家组返粤”欢迎仪式。会后,我们专访了其中两位专家,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教授、急诊科副主任熊艳教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郭禹标教授担任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专家组副组长,熊艳教授则被誉为急诊科“女超人”。此时,两位教授讲述了自己援外抗疫的难忘经历。

  提问:援助塞尔维亚防控抗疫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   

        熊艳教授: 当地整体数据表现出发病比例相对来讲较高,首要原因是医疗条件落后,不管是公共卫生还是临场医学基础都远远落后于中国,CT、呼吸机等仪器都极度缺乏,另外他们从未历过此种严重的疫情,防抗方面意识薄弱,没有相关检测的试剂。塞方认为不存在感染者的医院,一下子出现4-5人死亡,团队有时在这种未被发现的污染区中逗留,感染风险相当高。

  其次,当地的防护装备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一是数量不足,二是他们不太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当地的口罩与我们普通口罩对比也是非常单薄的只有一层,远未达到外科医用口罩的防护水平。后期提供的口罩生产线,已基本解决了防护物资问题。所以我们六个专家之间经常互相提醒说要保持好适当距离,避免感染。这种环境下,回来的核酸检测中发现并无感染,都笑说我们的运气太好了!

  郭禹标教授 公共卫生的防控没有统一的机构去管理,缺乏专业的机构、缺乏流行病学和疫情相关的知识,防控系统不理想,都加大了工作难度。去到普通医院的病房包括方舱医院,出入口的安排,感染区和非感染区的划分,各个分区的规划,基本未达到严防严控的要求。

  老人院、精神病院、监狱等封闭机构,没有做好管理要求,也没规划做防护措施,容易大规模爆发疫情。而国情的差异,让多方面的联防联控方案无法照搬国内的经验,需要加大力度去调整方案,也需要同一个地方多次走访,去观察整改后的效果,时间紧任务重。

  提问:给到塞尔维亚主要的防控防疫建议是什么?

  熊艳教授: 贝尔格莱德夜生活非常丰富,几乎是不夜城,当时试剂不足,必须进行宵禁,按兵不动。要及时发现病例,一经发现政府马上组织实行统一封闭管理,等检测能力和数量提升后,按照我国的方法大规模地排查,隔离感染者,降低传播机率。对已感染的人群,如何收治、分类、是否需要进住方舱医院等措施,都需要一步步地给地方医护讲解、一同讨论,以得出最符合实际的防疫方案。

  提问:能否说说你们印象深刻的特殊病例?

  郭禹标教授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陈波非常关心当地华人华侨同胞的情况,很重视当地中资企业员工的健康安全。她常与我们紧密联系,如发现感染的华人便会马上通知我们。其中受感染的一对华人夫妇,妻子一直缺氧和低烧,当时二人在南部的疫情重症区中,因为医院病床资源紧张未能得到当地医院的医治。通过多方协调,终于二人能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当时核酸检测发现感染程度已从微重型转向重型,病情相当危急。

  当晚我们与医院主治医生语音连线沟通病情,通过视频与病人了解具体情况,在专家组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及主治医生的高度配合,二人转危为安,后续病情痊愈健康出院。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心有余悸,因为只要时间延误一刻便无力回天。经过这个病例后,我们发现需要去指导和交流的问题更多,便开始以国内病例为例子跟当地医生分享,像如何诊断感染程度,如何合理使用抗病药物等经验。对于当地医生的高度信任,医疗队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的接纳采用,以及双方紧密的配合,我们印象都无比深刻。

  提问:到达塞尔维亚后比较难适应的是什么?

  熊艳教授: 一是气候,跟广州完全不一样,3月21日出发时广州是暖和的,但是去到那边第三天下起了大雪,从未见过的大雪纷飞,塞方国防部部长说我们真的是 “雪中送炭”之人。除了气候冷另外一个是干燥,干燥得皮肤都在发痒。我们取暖的时候也只能用暖气片,因为经过武汉的经验,中央空调容易受感染,所以专门选在用暖气片的军队招待所内。

  二是时间,几乎没有让大家倒时差的时间,飞机抵达塞境是当地时间晚上7点半,国内是凌晨2点,8个小时后团队立马开始了协助塞尔维亚的抗疫工作。前面两周所有的时间都被占用了,一天几乎需要跑4-5个地方踩点是常有的事,两三周后的节奏才开始缓下来。所以睡眠时间也不足,每天能睡5个小时已是很理想的。身处疫区、疫情国精神高度紧张,早上工作忙碌,晚上回去需要整理资料,经常难以入眠。想连线家里人都很难,晚上没什么时间只能早上更早点起,当地早上6点是国内刚好中午12点,就能跟家人视讯,很忙的时候就顾不上了。

  提问:在塞尔维亚最难忘的是什么?

  郭禹标教授 最难忘的,也觉得很暖心的是,当地官方给我们配的一个很适合的翻译人员,大家都叫她塔姐(音译),一个早年在中国生活工作十年的塞尔维亚人,对于中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完全像一个中国大姐,说着一口流利的川味普通话,在沟通上非常顺畅,也很亲切。有这么一位三观相同的塞维尔亚最顶级翻译,一路上有说有笑,出发前因为没有随行的翻译人员而准备的翻译机都不需要了。某次交流会议上,中方团队被问及一些不礼貌的问题,她也为中方表示出坚定和正面的立场。

  熊艳教授: 疫情是一场世界人民的战争,但凡其中有一个人不守纪律,疫情就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了,也容易反弹。就像塞总统武契奇跟我们所说的,最佩服中国人守纪律、能自律,国内人口数量多且密集,能把疫情控制下来觉得相对佩服。所以塞方对于我们的到来是高度的期待,当地医护也是高度的配合和信任,也使他们在抗疫工作中更有信心和觉得更值得。国内后方的慰问关怀也很感谢,像中国电信给我们解决了大部分通讯的问题,对我们相当有帮助,实在感恩。

  物品展示:最具“中国特色”的外交礼物

  郭禹标教授 当时,我们中山一院把疫情防控的相关具体知识、视频、课件等做成电子版,包括六步洗手法、防护服和口罩如何正确摘戴、地方防控如何分区分室等防疫知识的英文版,做成课件,保存在形为“中国铜如意”的U盘中。由于其外形非常有中国文化特色,课件“含金量”高,电子课件翻阅也容易,该U盘又为数极少,当地医护人员对其爱不释手,也变成最好的外交礼物。

  热烈欢迎两位教授平安归来,并送上美好的祝福!向此时依旧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所有医护人员致敬,愿疫情早日结束,各位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