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未来的“绿湾创谷”!亭角地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决出三甲

13.09.2017  14:35

日前,广州南沙新区亭角地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成果专家评审会议召开。评委们结合项目背景等方面对6家国际参赛单位进行综合评定,最终评定前3名为优胜方案。近日,3家优胜方案面向公众进行公示。

亭角地区位于广州南沙新区黄阁镇、东涌镇交界处,西起东涌镇万荣路,东至凤凰大道,北靠大山乸自然山体,南临蕉门水道。总体设计范围约13.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设计范围约3.8平方公里。亭角地区是进入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和城市中心区的门户,毗邻蕉门河中心区区块和明珠湾起步区区块。

资料图

目前该区域现状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建筑质量、城市形象均欠佳,临蕉门水道南北两岸滨河景观均未形成。参赛项目设计方案围绕区域综合环境分析、用地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总体城市风貌塑造、生态景观环境规划、公共开敞空间系统规划、经济分析与行动计划等8项内容展开,为城市空间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开发思路和方法借鉴。

资料图

此次优胜方案公示结束后,南沙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将会对这三家方案的优点进行融合吸纳,最终整合成一个深化方案,为公众营造开放、趣味、多样、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将该地区建设成“开发综合型、环境友好型、服务创新型”的自贸区南沙新区片区门户地区,从而带动和影响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

是哪三个方案优胜,小参给您介绍介绍:

方案一:

从工业海港走向创意人才港

南沙要从工业海港走向创意人才港是本方案核心。方案依托大山乸、蕉门水道两大自然生态要素,构建“山-城-水”的空间格局,以天际线塑造南沙城市门户的意象,形塑片区整体城市空间形态,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

这个三维的系统,同时考虑城市的通风走廊,人行空间舒适度,建筑间距及高度优化下的日照及节能,并以低冲击水文开发的理念,进行山体水系及城市海绵系统的空间整合,建立蓝绿交融的城市空间环境。

在此基础上,促进工业遗产活化再生,孕育创意创新创业场域,以多元化活动地景,塑造连续性滨水岸线,打造未来智慧城,导入情境式智慧空间系统。

本片区以艺术南湾为核心,不断创造艺术文化事件,导入连续性的活动,包括国际国内策展、大型表演及体育赛事等,为本基地注入活力,提高在湾区及全国的能见度。并结合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大数据的商业机制以及数位媒体及互动式设计技术,打造为情境式的艺术展场及互动式的公共空间系统。

方案二:

写就一幅流动的城市山水画卷

对于门户的塑造,方案二摆脱了“城市门户就是由一组标志性建筑群构筑而成的空间节点”的刻板概念,秉承“城市空间是流动的艺术”,根据进入湾区的线路,绘制了一组流动的城市风情画卷作为湾区门户。

结合项目基地自身特征,方案二以“山、水、洲、城”为主题,展示新南沙“山水营城”的特点。规划显示,各个组团延续自然河涌与传统村落的空间特点,保留疏通现状河涌水系,在其两侧规划建设宜人尺度的新岭南现代建筑,植入新的城市职能,打造“水屋共生”的街巷空间,再现“依水而居”的岭南生活场景,使人感受到岭南水城的印象和格调。

在原有控规路网基础上,增加规划区内道路与城区道路的联系口和通道,增强交通服务能力。并调整滨江生活性主干道的线型,保留原有工业遗产文物,增强道路对基地两侧的服务和带动。

方案三:

缝合大山水打造“绿湾创谷

方案三主推“绿湾创谷”的概念,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顶尖生态城市门户绿色文化及创意创业综合发展区,构建“绿脉缝合、活力环湾、多核共享、创新岛链”的空间结构。结合具体地形,该方案提出利用5条80-120米宽的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上跨或下穿的方式穿越交通干线,连系大山乸山体与蕉门水道,有利于生态保育与水源涵养,创造城市中心动物迁徙和传播,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1+4”创新岛链,推动成长型产业链的培育。构建五个“触媒平台”,以产业的促进、产研展商结合的一体空间,提供大量信息碰撞、产品体验、智力交换的展示和交流场所。

同时通过设施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吸引广州大学城及环大湾区的高校菁英前来创业。形成全球人才和智慧相互交融、创造价值的核心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