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修”出东莞网红村!

15.11.2019  23:32

三年前,他是知名媒体的摄影记者。

三年后,他是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2016年,在媒体行业转型的时候他毅然离开了媒体,组建了一支由复旦大学和媒体人组建的团队来到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

现在,他是广东水乡无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改造了一个村落,打造了一个网红小镇,开了一家传媒文化公司,现在进行的项目规划有13个,整体的改造面积100万平方左右。

初见

▲天空之城

新基村,在没遇到王昕伟之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岭南村落,依水道而建,有小桥、流水、还有生长茂盛不知道见证了多少年岁的大榕树。和大多数岭南的村落一样,村里有着古老的红砖墙,带有岁月痕迹的祠堂,斑驳的石砖。

遇到王昕伟团队之后,它和之前有点不同——多了几抹干净的白错落在这一片红墙之中,白得发亮。

这些白色墙面的房子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白房子。

为什么叫“白房子”,王昕伟说就是希望能够让失落的乡村变得活力起来,就好像是无边灰色中的一抹亮白,一眼望去能够看到光,而那闪着光的不仅是建筑形态、内外部环境,更是理念与想象力。

提到白房子,很多东莞人脑子里的印象就是今年爆火的网红打卡点。但早在2016年它就被评为中国第二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这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

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是早晨,刚下过一场雨,地面还有点湿。

我们在白房子中的一栋民宿里等待今天的主角,内心带点好奇。到底是怎样一号人物会改造出如此文艺的村落。

不一会,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脚有点瘸,步子走得有点慢。来到民宿门口前,他突然蹲下,把门口边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一旁的垃圾桶后再转身进来。

如果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身穿一套简单的运动服,或许是因为刚下的雨,头发上还带有一点湿气,带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见到我们就咧嘴一笑,“抱歉,我的腿受伤了,来得有点慢。

随和,没有一点架子,这是见到王昕伟的第一印象。

王昕伟是黑龙江人,小的时候生活在北大荒农垦建设兵团,那里有着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大学在复旦学的是新闻,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南方,进入南方报业,之后一直待在南方。

正是因为这种南北方的生长经历,让他既有理想,又脚踏实地。

现在的王昕伟每天有着满满行程,除了我们之外还有其他的媒体邀约,每天都在全国各地考察项目,民宿的工作人员阮小姐说,“我们的王董很忙,明天又要飞北京谈生意了,他现在的状态一直是在路上。

但他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与乡村

创业的三年,王昕伟努力践行着中国的乡村改造。他认为当代人的审美和思维,去和古老的这种传统的建筑去做对话的思路去改造。乡村改造不是大拆大建,抹杀村落原本的形态,而是保护和创造乡村景观,延续文化的同时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并不是把这些建筑再穿回古代的布衣旗袍。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难题,村落的改造的难度和强度异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村民,村集体、镇政府,还有县政府或者市一级的各级政府的支持,涉及到复杂的空间运营和产业运营。

所以王昕伟为了获取村民的信任,第一个决定就是搞试点,做几栋漂亮的房子出来,让村民看到自己的房子将来会改成什么样子的。有了试点以后,第二个方面就要动员村里的村委会,还有村里的大的家族的支持。因为在一个村子一个家族,往往亲属就有十家到20家。村民有个特点,就是讲情不讲理的。

第二个,必须保证村民短期的利益。村落的除了村民就是打工一族,出租给打工的价格比较低,一个单间也就是一百块钱左右,于是他们用都以3到4倍的价格租下来,租期为十年。

那么村民得到了两方面的一个收益,一个经济上的收益,第二方面环境变得好了,这样村民自然愿意跟你做。

在乡村文旅产业工作中,王昕伟一直都坚信的六个字——“美村富民活文”,认为这是三个要素,也是三个过程。

新基是王昕伟的第一个试点,很多经验都是在这里锻炼出来的,也摸到了一套和村民合作的新方式。“合作经营,也就是底金加分红的这样一个非常双方共赢的一个模式。这样的模式村民是比较欢迎的。因为物业是村民的,产权仍然是村民的,我们只是有了40年的一个使用权和运营权,期满以后,这些物业无偿地归还给村民,这样村民自然是愿意。因为这些物业很多村民都不去维护,时间一久不维护,尤其是有历史价值的那些古村落,其实已经面临坍塌的问题。 乡村改造里面很多事情,这些你只有干了才知道,不是知道了才干的。

本以为一切就顺风顺水了,但是这时候的王昕伟又遇到了第二个大坎。白房子项目的改造到第三年的时候,前期投入资金过千万,但一个月收入只有几万。面对每一天都在在亏损的情况,当时他的团队都有点绝望了。

但是王昕伟没有一蹶不振,最终咬牙选择坚持。没想到坚持到第三天时,事情有了转机。

白房子的设计是由之前改造过广州的永庆坊,设计过广州的TIP工业园的“竖梁社”这个团队来进行设计改造的,这让白房子在建筑界有一定的影响。微信公众号“一条”在“竖梁社”奖项的名单里面看到了白房子,于是通过竖梁社联系上了白房子。

一条”推送的白房子的推文,让东莞市新基村的白房子一下子火了起来,成为网红的打卡地。

他与团队

王昕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做事情讲逻辑,但又同时有胆量去赌一把。

在2016年的时候,王昕伟在广东的一家媒体工作。当时的东莞市、市政府和水乡管委会就在推进一个大型合作——在东莞水乡地区推进乡村和产业的转型。王昕伟是这个项目的一员,从而接触到了东莞水乡。王昕伟说:“当时我们去浙江进行考察,对于江浙一带的民宿的发展,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感到震惊。

后来那个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没有进行下去。

但却在王昕伟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粤港澳大区有这样一个这样的民宿会怎样?”他认为在乡村做民宿有机会,但同时风险也很大。

最后还是这个想法还是让他从体制之内辞职出来创业。

当时,媒体行业也开始了大的改变——纸质媒体转型为移动传媒,在这过程中,释放出了大量的人力。

于是一个众筹的乡村改造计划应运而生,复旦大学几个校友一起凑了几千万就开始了。说起一开始的创业,王昕伟开玩笑的说道“它就是一帮有情怀的,胆子比较大的文化人,一开始瞎搞了一通以后,搞起来的。

很多人问在媒体的经历对于创业有什么优势,“媒体的经历并不是给了我多少人脉资源,它比较宽松的人文环境,欣赏才华,鼓励创新。很重要的是给了我很好的政治敏感性。正是因为这些,我才有了这些素质,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从摄影记者到一个企业家,他的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是一个人现在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

他不再是一个动手的人,虽然不会画图纸,也不懂设计、运营。在团队里他是粘稠剂,把团队的资源整合起来,让资源正确地发挥作用,让资源顺着自己的梦想去实施。

所以现在白房子就是我最大的作品。”王昕伟笑着说。

现在王昕伟的团队有40人,其中复旦大学的有7人,来自南方传媒集团的有5个人。他是怎么创建起这样一支强大的团队的?

第一,王昕伟认为觉得梦想一定是有的,但是梦想是不能给饭吃的。乡村改造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所以用这个产业基础,再谈梦想的时候,会让大家激情满满。

第二个创业艰难。他选择了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没有破坏大家原本的一个人际关系圈和资源圈。

第三点要把待遇做好,员工每人住一栋民宿,白房子是非常注重饮食的,厨师在麻涌美食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员工餐跟接待餐是一样。

正是因为这些,吸引了大量的广州的人才。

在他创业的这一路上,有人回家,有人掉队,有了新的加入进来,但是这个团队一天天的强大。

今年,王昕伟有了新的目标——五年之内在大湾区做十个乡村改造的项目,营收50亿,并且争取上市。

现在的新基村,成了王昕伟当初想要的样子。

日常能看老人在大榕树下在聊天,时不时摇着手中的蒲扇。小溪边还站着几位妇女,用着传统的方式在溪边洗衣服。路旁还有一只小狗,不知疲惫地叫唤。

也经常能看到停在村口的跑车,那是从别的地方来的这旅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