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③|秦少龙:历时两年,探寻亚欧大动脉新亮点

18.09.2019  08:53

■《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摄制组团队在哈萨克斯坦拍摄合影,左二为导演秦少龙 受访者供图

为了记录和宣传广东省中欧班列的发展和运营历程,由省委宣传部、东莞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投资的纪录片《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于2017年4月12日正式开拍。在历时两年的制作周期中,摄制组沿着中欧班列的行进路线,走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荷兰、白俄罗斯、乌克兰这6个国家。《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拍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本报记者专访了该纪录片导演秦少龙。

东莞日报》:纪录片《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的亮点是什么?

秦少龙:广东的中欧班列分成2条线。北线从东莞到满洲里,再到莫斯科,德国杜伊斯堡。西线从东莞到阿拉山口,再到阿拉木图,最后货物会抵达欧洲,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将东亚和欧洲市场连为一个整体。从这两点切入解释中欧班列两条地理线,观众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我们的分集也是这样设计的,同时又不局限于这些铁路的内容,而是代入很多人文性的东西。从普通人物视角切入,深入浅出,探讨中欧班列对于人们生活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欧班列目前的成长,也向受众科普了中欧班列的运营机制。

东莞日报》:在拍摄过程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

秦少龙:铁路运输,这个题材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专业性比较强,怎么把它做得兼具科普性和人文情感,这是摄制组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铁路的工作内容和衔接,没有办法用特别形象的故事去说出来,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变,每个国家铁路系统的专业术语,人员配备什么全都不一样,对于我们纪录片构建故事阻碍非常大。后来我们把片名改成《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原来主角是中欧班列,现在主角是人。以人物故事作为基点,讲述了中欧班列开通以来,正在并将进一步把许多过去与中国经济联系不多,相对区隔化的局部市场,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连在一起,为欧亚大陆的贸易增长提供物流的支撑。

东莞日报》:在东莞的采访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深刻的印象?

秦少龙:在东莞,我们一共是拍了3个故事,分别是中俄班列对开,广铁集装箱的班列运营平台的调度,以及尚睿公司试水中欧班列的过程。东莞作为广东中欧班列海陆联运的起点,可以感觉到近几年对于港口和货运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和智能化,而且由于专业人员调度充足,调度灵活,为我们拍摄减轻了不少的难度。石龙站借助中欧班列的运营活力,形成产业聚集化雏形的条件日益具备。东莞作为大湾区腹地,有着广州、深圳的科研支撑,自己也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国际货运产业。

东莞日报》:在历时2年的制作周期中,你对中欧班列有哪些新的认识?

秦少龙:这个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物流系统本身的改善和贸易的增加,它还提供了一个促进直接投资、推动各种市场机制和制度发展的大平台。由于中欧班列的开行,各国的企业家们在微观的层面上正在建立原来在分割的市场上经常被忽视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断地推出各种将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聚集在一起开展合作的机制,并根据中欧班列带来的市场机遇对自身的商业领域进行重新定位,积极进入原来没有涉及的产业。中欧班列的开行等于是把原来各国分割严重的铁路网络重新打通,让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横空出世。

记者 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