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屏蔽父母”关乎隐私无损亲情

09.02.2018  13:32

  话题缘起: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父母为啥成了圈外人?不少年轻人表示,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有心理专家表示,这一现象也说明,父母和子女间平时缺少用心的沟通和交流。把父母变成“圈外人”,对还是错?网友看法不一。

  ■ 张西流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微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群“圈子化”,如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然而,微信似乎是亲情的绝缘体,建立家庭圈的极为少见,子女大都不愿与父母为伍。如此语境下,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不足为奇。

  也许有的父母知道被子女屏蔽或“拉黑”了,会觉得“很受伤”。毕竟,他们进入子女的微信圈,分享子女与朋友的喜怒哀乐,也是出于关爱子女的本能,并无“偷窥”的恶意。然而,在绝大多数子女的潜意识里,父母永远都是管理者的角色,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子女潜意识里避开束缚、渴望自由,就将父母屏蔽或“拉黑”。

  事实上,子女将父母加为微信好友,更多是出于一种礼貌和对父母的尊重。子女屏蔽或“拉黑”父母,也是一种权利诉求。做子女的也有自己的隐私,而且这种隐私是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的。比如,小时候,不少人的书包和日记本,深藏着个人的隐私,成为父母的“禁地”;一些地方出台的保护未成年人法规,将“禁止父母翻看子女日记本”等条款纳入其中。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对于青春期的子女来说,手机和电脑也是父母的“禁地”,为了防止父母进入设置了密码。同样,如今的微信朋友圈中,也有子女的隐私,有些隐私是他们不愿意与父母“分享”的。

  由此而言,年轻人“屏蔽父母”,其实关乎隐私无损亲情。毕竟,尊重子女的隐私,既是一种法律规范,也是道德和亲情的呼唤。特别是,子女的微信朋友圈,不愿受家庭和亲情的束缚,值得父母反思。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平稳、顺利地成长,希望他们的人生道路妥当、安全。然而,子女的兴趣和意愿,应该放在第一位,父母应多尊重子女的选择,从旁引导,不要因为过度干预而越俎代庖,损害了孩子在成长中的可持续性、成就感和幸福感。

【争鸣】“屏蔽父母”放大了交流障碍
  ■ 木须虫   微信是一种社交工具,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