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屏蔽父母”放大了交流障碍

09.02.2018  13:32

  ■ 木须虫

  微信是一种社交工具,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在信息表达时,或多或少反映出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反映出每个人在圈子里的取向。

  父母介入子女微信圈子,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子女生活状态、轨道乃至隐私可能会暴露出来,可能会引来父母的担忧、干涉等。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越是熟悉的人越不愿意透露的东西,如情感、抱怨之类的。空间的交集,反而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也会流露在公众面前,一些只适合在家庭内部讲的话,被放大到一个圈子里,也有可能会给子女带上包袱,如何趋利避害,不但取决于父母的“媒介素养”,也取决于父母关心子女的表达方式。

  本能的自我保护是人之常情,所以有的子女选择“屏蔽”父母就不难理解。相反,微信作为检验父母与子女情感联系的试纸,倒是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观念与地位的差别。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他们想介入孩子的微信圈子,还是出于本能的关心与爱护,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也想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些鼓励。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介入是管理者的角色,说得不好听就是时刻盯着孩子,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因此,子女潜意识里避开束缚、渴望自由的本能。

  这些证明了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附属,爱的名义下有强制与居高临下的味道,亲情中融进了矛盾和不信任的基因,“屏蔽”父母可能就是不信任的表达。

  事实上,“屏蔽父母”放大父母交流障碍。虽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不限于微信一个渠道,根本在于父母与子女如何进行良性情感沟通。“屏蔽”父母者该反思的不是单纯行为的选择,而是代际间如何善待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比如,是否重视双向的交流,是否注重平等关系下的理性表达,不忽视、不越位,才能保证在渠道的选择上不会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