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帮扶村群众心中的“胶己人”

17.10.2017  12:33

在广东省潮汕地区,老百姓对至亲至爱的人喜欢称“胶己人”。在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舒荣村,汕头市地税局开展“双精准”扶贫工作的驻村队员和对口帮扶干部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胶己人”。

从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一跃成为2016年度“汕头市文明示范村居”,村民们对汕头市地税局的帮扶工作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变化真是大呀!就一年多的时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现在毗邻的乡村都很羡慕我们。”谈起汕头市地税局对舒荣村的帮扶工作,村民苏畅川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7月19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汕头市委书记陈良贤的陪同下,莅临舒荣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对汕头地税局开展的帮扶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

一个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舒荣村是一个平原型纯农经济贫困村,受地理环境、产业现状和发展思路的限制,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派驻舒荣村工作队队长黄少忠介绍说。自2016年4月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汕头市地税局坚持争取上级支持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产业与改善基础设施相结合,增加农户收入与提升农户素质相结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509.16万元。其中,汕头市地税局自筹资金277.63万元,帮扶村项目14个,帮扶户项目13个。

目前,舒荣村初步实现了“三升一降”目标:扶贫产业从“”到“”,基础条件从“”到“”,农民素质从“”到“”,贫困人口从“”到“”。2016年,舒荣村集体经济收入比帮扶前增长了近3倍,已有24户、占比约40%的贫困户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舒荣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一条“造血型”的脱贫之路

在解决长期脱贫的问题上,汕头市地税局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化扶贫,将贫困户纳入到产业化经营中,有效增强贫困村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活血”,走出了一条稳妥的脱贫攻坚之路。

他们向“”要效益——着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全体贫困户以参股方式参与,投入资金110万元在学校顶楼和空地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并网发电集中售卖给电力公司收益分红,使舒荣村的贫困户和村集体多了一笔“阳光收入”。预计并网发电后,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4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可增加约400元。

向“”要效益——着力推广农业种植项目。根据贫困户的意愿投入资金30万元,建设4亩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由村华满种养合作社和贫困户承包种植,邀请专家对农户开展培训,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蔬菜大棚项目的收益,全部由参与的贫困户获得。村民苏静藩欣喜地算了一笔账:“参加大棚种植项目后,预计一年亩产可收入七八千元!

向“”要效益——着力发展家庭作坊项目。把建立家庭手工作坊作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投入资金近10万元购买32台电动缝纫车发放给有意愿的贫困户,举办缝纫技术培训班,预计每个参与的贫困户家庭每月可增收800元~2000元。

一户一个“靶向治疗”政策

针对舒荣村61户贫困户不同的情况,汕头市地税局坚持一户一策,开展“靶向治疗”精准扶贫,由61名机关干部每人对接帮扶一户贫困户,按照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分类、精准扶持。

该局突出“”“”帮扶,坚持扶智为本,组织5期101人次参加的技能培训班,不同程度地提升贫困户的务农、务工技能;组织贫困对象参加劳务和人才市场招聘会,鼓励更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贫困农户的稳定脱贫;突出救济帮扶,帮扶干部多次开展慰问走访活动,为贫困户送上粮油等物资。他们引导贫困户依靠自身发奋图强实现脱贫奔小康,从精神、思想上真正脱贫。同时,加强行业政策与扶贫政策配套衔接,在落实低保、社保、医疗和教育的政策保障方面向贫困人口倾斜。2016年,汕头市地税局共向舒荣村发放助医、助学、助困慰问金45600元。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汕头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宇表示,“我们将紧紧围绕精准这两个字用心用力,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就业扶贫作为重要举措,凝心聚力,不断夺取脱贫攻坚工作新胜利。”(叶琳娜 杨坚 本报记者 况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