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商行】宝岛通四海 客商遍九州

19.09.2017  19:54

日月潭风景区

  ■商区概览

   我国第一大岛 亚洲小龙之一

  台湾,处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总人口约2300多万,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是我国第一大岛,有着“宝岛”的美誉。

  台湾自古以来与大陆不可分割。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遣过一支船队到达过夷州(今台湾)。宋元时期,汉人在澎湖列岛已有相当数量,并逐渐往东向台湾本岛发展,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明朝建立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更加频繁,特别是明朝末年大陆居民开始大量移居台湾,台湾自此进入大规模开发的时期。

  台湾自然景观与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休闲农业发达。自上世纪60年代起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以来,台湾经济腾飞,发展迅速,上世纪9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台湾的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信、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竹县与香港裕华国货合作交流会

   客家人占台湾人口五分之一

  客家人迁台的历史,稍晚于闽南人。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之时,跟随郑氏从大陆渡台的子弟兵大多数是闽南人。清朝初期,对粤人实施海禁,而客家人集中在粤地,所以客家人迁台的人数很少。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人帮助清廷平定朱一贵叛乱有功,使清廷开放海禁,于是包括福建地区的汀州客、漳州客,广东潮州府的饶平客、大埔客,嘉应州的四县客,惠州府的海陆客等客家人,通过军队、开垦或者偷渡等各种途径,先后来到台湾开垦定居,终于形成了台湾第二大民系。

  现今客家人在台湾超过40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北部数县客家人分布最为集中,如苗栗、新竹两地的客家人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桃园客家人也占该县人口的接近一半。还有在台东、台中、屏东、高雄、南投等县市,客家人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今天,台湾不少客家庄仍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如诸多客家宗祠、堂号、“三山国王”民间信仰等,无不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和民俗信仰。同时,台湾还成立了多个传播客家信息和文化的客家广播和电视台,培养了一批热爱客家文化的中青年主持人。如龙岩市环球客家杂志台湾编辑部主任、台湾大汉之音广播电台主持人黄晨龙(泰龙)先生,就是广受欢迎的客家节目主持人。

苗栗风景

逢甲夜市

新竹车站

   开垦经营农业和手工业

  大陆客家人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客家文化传统带到了台湾。台湾客家人才辈出,爱国诗人丘逢甲、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台湾客家文学巨擘钟肇政、流行音乐教父级人物罗大佑、现任苗栗县县长徐耀昌等等,都是客家人。

  在台湾的大规模经济开发中,客家人贡献良多。由于迁台时间晚于闽南人,客家人只能选择在相对贫瘠的山坡、谷地、河滩垦荒耕种。利用大陆“原乡”带来的成熟的农业技术,早期客家人在这些地方开垦荒地、种植稻谷甘蔗、采樟脑、发展制糖业,以从事农业种植为主。如梅县人吴清礼带头开垦的八块厝(今桃园县八德市)、客籍人士薛启隆等人率佃农开垦的猫里(今苗栗);客家移民在台湾北部的宜兰采摘樟脑、在花莲和台东种植甘蔗等。还有一些颇具客家特色的农业和手工业,如台北县三峡镇的蓝染行业、桃园和花莲的客家擂茶、桃竹苗地区的桐油产业、苗栗三义乡的木雕行业、苗栗公馆的陶窑业、高雄县美浓镇的烟草业等,都是客家人在经营开发。在此过程中,不少客家人拥有了自己的农场,台湾乡土文学奠基人钟理和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的原型,就是台南屏东县的客家农场。

  这些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垦经营,充满着艰辛。丘逢甲曾有诗描写当年的苗栗的贫瘠:“田制奇零亩,溪流浅急声。乱山多近市,新县未围城。土瘠迟官税,民贫长盗萌。眼前无限感,过客此孤征。”从诗中可想见客家先民来此披荆斩棘、开荒拓垦的辛劳。随着现代化发展,台湾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不少客家人来到城市,当起了工人或者小商贩。在台湾工业化的浪潮里,客家人和客商在修筑新竹经苗栗、台中、台南至高雄纵贯北南的铁路建设中,在采油炼油等早期工业发展中,在修建港口、道路等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台湾客商事业遍布全球

  客商是台湾经济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立于2014年的台湾客家商会,就是凝聚台湾客商力量的一个重要组织。据台湾客家商会秘书长、财团法人永续城乡发展基金会副执行长陈晋业先生介绍,台湾客家商会现今有会员100多人,会员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在生态农业、烟草、电子制造业、休闲食品业、医药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据了解,京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恭,是一个客家人。京元电子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客户密切的合作伙伴,并成为最大的专业测试公司。集团公司拥有员工6000多名,在中国大陆、北美、日本、欧洲、新加坡都设有业务据点,为全球客户提供实时的业务服务。台湾苗栗卷烟厂是台湾客商和大陆客商合作投资的企业,也是两岸客商经济合作的一个典范。公司旗下的产品,从2010年起,相继打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深受全球华人市场的青睐。还有ego台湾租车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徐浩源、台湾尖端先进生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文龙、邱氏鼎食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邱义荣,都是台湾地区知名客商。

  除了在台湾深耕,台湾客商的投资经营遍布祖国大陆、东南亚甚至欧美地区。特别是在大陆,随着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深入,台湾客商与国内企业管理者、经贸实务及产业专家共同组建团队或者合作创办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梅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广东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曼红是一位台湾客家人。2015年,由其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梅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集书、画、瓷及其他艺术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体验、交流和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园区。园区促进了客家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此外,像梅州市梅江区城北樱花谷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即将在梅举行的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两岸客商合办的苗栗卷烟厂、以台湾客商为主的东莞市客家商联谊会等交流合作平台或者企业,都离不开台湾客商的一份贡献。

  ■客商心语

  发挥桥梁作用

  加强两岸交流

  台湾客家商会充分发挥了作为台湾与全球客商间的桥梁的作用,且有整合与先锋引领的功能,发展了客家特色产业。希望客家精神能够发光发热,让世界看见客家。

  ——台湾客家商会创会会长、井得企业集团董事长黄明智

  希望两岸加强文化交流互动,使我们客商找到更好的经贸合作契机。

  ——梅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徐道政

梅台文化创意园展厅一角。

  ■客商故事■

   徐道政:最早回大陆探亲的人

  初次见到梅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徐道政先生,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时我们采风团一行来到梅州市台商协会,徐会长亲自来到门口迎接,并用一口流利的“四县腔”客家话与我们打招呼。甫一见面,就倍感亲切。

  从采访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徐会长是祖籍蕉岭文福镇的台湾客家人,现任梅州琇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梅州市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徐道政先生借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广东投资创业,一开始从事贸易行业,后来逐渐在深圳和珠海办起了自己的工厂。经过多年的努力,拥有了琇莹实业有限公司和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从事电子产品和新能源电池的生产和销售。2008年,徐道政看中了梅州经济发展的潜力,选择在畲江工业园投资建厂,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多年来累计投资近一亿元。今年,徐道政打算把深圳的厂房全部转移到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里,完全建成投产后,厂区占地面积预计超过七万平方米,年产值超过两亿元。

  “我的台胞证编号可是非常靠前的。”徐会长自豪地说道,“我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我马上就提交了申请,想要回大陆原乡看看,是最早回到大陆探亲的那批人。在大陆投资经商这么多年,现在我的事业重心已经在这里了,衷心希望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能够更加频繁,梅州的社会经济能够越来越繁荣。”

广东井得电机有限公司成为梅台产业合作的典型。

两岸经贸交流活动推动客商携手发展。

   黄明智:着力提携新生代客商

  台湾客家商会创会会长、井得企业集团董事长、台湾苗栗卷烟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兼这些身份的黄明智先生,是台湾苗栗人。

  1984年,黄明智在台湾创办井得企业,从事灯具制造业。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明智的企业转型生产石英灯具,靠着多项专利技术,成为台湾灯具业选用并制造石英灯泡的第一人,产品出口畅销欧美等地。其后,黄明智西进大陆设厂,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深圳设立了多家企业,主要从事灯具及其配套设备、钢制家具、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出于回报家乡的热诚,2003年,黄明智在家乡五华县投资1亿多元兴办井得电机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重型汽车、工程机械、柴油发电机组用的起动机和发电机,是重型汽车起动机全国五强企业之一。目前,黄明智的事业遍及祖国大陆及东南亚一带。

  事业有成的黄明智,亟思回馈乡里。2014年4月,黄明智联合台湾岛内外成功客籍企业家,在台湾成立了台湾客家商会,并担任会长。对于发动成立台湾客家商会的初衷,黄明智先生表示:“我看到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各行各业都有杰出成就。然而因为生性低调,免不了单打独斗,事业难以做大做强。成立台湾客家商会,就是要创建一个人际网络、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整合全球客籍企业家,并提携新生代客商,达成跨世代的合作与传承,让客商的事业越做越强。”

  总指挥:张德祥  副总指挥:黄山松

  编务总统筹:张柏明

  采风总统筹:钟伟光

  采风统筹:刘奕宏

  撰文:梁威

  供图:陈炯峰  吴腾江

  台湾客家商会

  责编:刘晨村

  版式:黄艳  校对:熊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