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守闸人 护闸三十八载

20.04.2018  16:03

同是守闸人的强伯(左)和锦添叔(右)。

距离旧水闸约180米外新建起的七沙新闸。

  始建于1973年的七沙水闸。

  番禺区化龙镇狮子洋水道上有座始建于1973年的七沙水闸。水闸旁,有一位忠实的老守闸人——63岁的黄锦添。过去38年,黄锦添始终坚守在老水闸身旁,守护了无数个台风夜,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如今,随着七沙新水闸和新泵站的完工,旧水闸或将被拆除。街坊们呼吁留下老水闸,“老水闸不仅是一个水利建筑,更凝聚了老街坊的情感与记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许树添

  番禺区化龙镇辖区内共有主要河涌21条,总长度62.447公里,还有长达13公里的河岸线,上溯广州城区,下达狮子洋。七沙水闸位于珠江河狮子洋水道七沙涌口内约500米处,是化龙围上的主要水闸之一。

  如今,这座老水闸至今保存完好。七沙水闸始建于1973年,1975年投入使用。总宽为77米,由五座浮运式组成的水闸,左、右两岸各为7孔水闸,每孔净宽5米。采用手动式钢筋砼人字、风车型闸门(后改为柴油机动式开关、风车闸门),闸面还设置了梁板式钢筋砼人行桥,桥面宽2米,可供行人、单车摩托车穿行。

  据了解,七沙水闸是广东省千里海堤达标加固工程之一,七沙水闸和泵站是番禺区外江防台风洪水暴潮的重要屏障,其主要功能是解决本地区的洪水、潮水和内涝等灾害。在当年,七沙水闸已是番禺水利设施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深深融入化龙街坊们的记忆。“我小时候就从这里到邻镇去,交通非常方便。在我印象里,这个水闸算是当时番禺区内最大规模的一个,看起来非常宏伟。”附近的村民阿辉说。

  据了解,化龙镇辖区内共有主要河涌21条,总长度62.447公里,在庞大水系中,除了规模最大的七沙水闸外,还有沙路水闸和四沙水闸。七沙水闸投入使用不久,年仅25岁的黄锦添就受聘于化龙镇水利部门,当上了一名基层守闸人。如今,一晃38年过去了。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化龙镇复甦村的七沙水闸,见到了正在巡查水闸的黄锦添。“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巡查一圈。”谈及守闸工作,黄锦添说,“守土有责,要尽心尽力。

  “当年,七沙水闸附近全是种香蕉的农田,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没有固定的厕所,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一个人值班的时候只有与一片水、一座闸为伴,有时候感到孤独。”回忆起守闸之初的日子,黄锦添很是感慨。

  工作五年后,黄锦添被提拔为化龙水闸“闸长”,掌管化龙镇内多个水闸。2014年,黄锦添卸任闸长,2015年退休,由于经验丰富,又被化龙镇水利所返聘,回到七沙水闸守闸岗位上。

  86岁的强伯也是老守闸人,曾在化龙镇狮子洋水闸守闸。强伯和黄锦添坐在水闸边的一张木板凳上,笑着说:“我也退休了,但喜欢过来一起聊聊守闸往事。

  故事:台风夜曾一晚七次开关水闸

  每年春末夏初就进入了汛期,这是守闸人最忙碌的时候。除了全员出动完成排险,每天还要时刻观察内河水位变化,巡查堤坝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一收到指令,全员就要在统一时段内,统一开关水闸进行排涝防洪,容不得半点马虎!”说到这点,黄锦添的脸上显得格外严肃。

  “即使全身湿透、即使擦伤了皮,不论熬几个通宵,我们都会顶住。直到水位恢复正常才能松一口气。”黄锦添还记得,2011年台风“百合”来袭的那个晚上,刚好遇到一年一度的天文大潮,外江水位上涨,为了及时排洪,当晚总共开关水闸达7次。

  汛期一过,守闸人就要协助设施维护单位对受损设施及时更换、灌浆、翻砌,这是每年汛期的循环做的工作。

  化龙水利所负责人阿生说,正因为有黄锦添这些老水利人的那份担当,化龙镇才成功应对了如“玛莉亚”“菲特”“杜娟”“黑格比”“天兔”“天鸽”等台风造成的影响。“我们这些新手要多向老前辈学习。

  街坊:水闸或被拆除 难舍童年回忆

  如今,七沙旧水闸存在老化、破损严重的现象,经有关部门鉴定属于危闸,并于2014年7月11日全面关闭封航。即将接替它的是距离旧闸约180米外新建起一个的七沙新闸、七沙新泵站。该工程已在去年底全面完工。据知情人士透露,待今年内新水闸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后,旧水闸将会被拆除。

  记者了解到,新建的七沙水闸工程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闸室共8孔,单孔净宽10米,总宽80米。新建的七沙泵站新建工程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年最大24小时暴雨遭遇外江多年平均最高潮位1天排干不成灾。

  听到这个消息,黄锦添低垂下头,“守了38年,这里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家了。水闸‘新旧交替’很正常,如果能把旧闸保留下来就更好了。

  记者了解到,七沙水闸除了应对本地区的洪水、潮水和内涝等灾害,也长时间给周边村民出行带来方便,七沙涌一河之隔就是石楼镇,很多化龙人往来石楼都从这段窄窄的水闸上经过。“作为住在水闸边上的七沙人,七沙水闸是陪伴我长大的,有好多回忆,希望修缮后保留。”一位街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