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书生组队下田,带动农户试水有机种植,送有机农产品上年夜饭餐桌

06.02.2019  16:41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2/06/content_7779872.htm
时间:2019-02-06 来源:《南方日报》03版

李卫鹏与搭档唐友生在田间交流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南方日报记者 罗斌豪 摄

      除夕下午,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城康村的神农田园一如往日地忙碌,货车进进出出,准备把田里的有机蔬菜送往下单的家庭里,作为当晚年夜饭的新鲜食材。
      农场办公室里,李卫鹏坐在电脑前,仔细核对着微信上的订单——这是过年前最后一批货物了。初一开始,快递暂停服务,农场也停止接单。辛苦了一年的李卫鹏和伙伴们,终于可以休息下,有的回家陪陪家人,有的则选择留下,看着这片倾注了众人心血的有机农田。
      5年前,李卫鹏与两名好友一起组建的团队,在城康村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在农场里实践着“稀奇古怪”的点子和想法,生产的蔬菜瓜果销路很广……看上去只是个文弱书生的李卫鹏,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奇人”。
      筹钱办有机农场
      李卫鹏出生在陕西农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做农活。看着祖祖辈辈们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地上刨食,他心中一度有所困惑。
      “我的父亲是果农,一年到头围着几十亩苹果林挥洒汗水,但收入却要‘靠天吃饭’。”带着迷茫,李卫鹏高中毕业后进入广西大学学习园艺学,本科毕业后又到华南农业大学进修蔬菜学硕士。
      在本科和硕士学习的7年时间里,他掌握到各种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有机种植技术,也逐步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硕士毕业之际,李卫鹏突然萌发了自己开农场的想法。
      “开一所自己的农场,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为更多的家庭提供绿色健康的食物。”李卫鹏的想法得到了同为农业专业的朋友邓小刚和唐友生的赞同,三人从亲友处筹措了300万元,在从化的城康村承租135亩土地,并且取名为“神农田园”。
      “相传神农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是他教会了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在李卫鹏心中,“神农”寄托了他和伙伴们的愿景:农民能够富足,农业能够带来健康。
      微信接单快递送菜
      除夕夜,广州市区的王女士家中,年夜饭的几道大菜都已经摆盘装好。王女士从刚收到的快递盒中取出神农田园的有机蔬菜,洗净、入锅。
      “年夜饭不仅要美味,也要健康。”王女士一家都是李卫鹏的长期顾客,几年来家中大部分蔬菜瓜果都是从农场订购,通过快递直接送达家门的。
      今年除夕,数百户家庭都通过这种快递直达家庭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吃上了李卫鹏他们的有机农产品。李卫鹏感到高兴之余,又不禁回想起最初的艰辛。
      “你是怎么想的?城里啥工作没有,非要去做你爹的老本行?”身为高材生的儿子居然有去农村种田的想法?李卫鹏的父亲很不理解,凭借一个老农的经验,他觉得这事不靠谱。
      父亲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只用生物手段进行调控,这大大增加了有机农产品的人力成本。同样的蔬菜,有机的价格比普通的要高上两三倍,摆上市面上销售并没有多少优势。
      不过李卫鹏也有自己的法子:市场上销路不好,就在微信群上卖!
      李卫鹏借鉴了美国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即由固定的社群以订购的形式购买农产品,农场则需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会员通过微信下订单,工作人员用顺丰快递,把田园里的蔬果送往广州、佛山、深圳的数百户家庭。
      推广有机种植
      在农场初建的那一年,李卫鹏每天都亲自下到地里干活,从前期的割草、平地、修路、耕作到后来的育苗、栽种、堆肥(有机肥)、拔草等。农活都忙完了,他就站在屋顶上俯瞰农场,思考着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
      农场请了周边村庄的10多个村民干活,这些村民都是干农活的好把手,但他们无法理解李卫鹏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行为。
      “现在谁还人工拔草?除草剂几块钱的成本而已,能减少很多人工,为何不用?”李卫鹏第一次要求工人手工拔草时的情景,很多工人都是这样反问他。不过在李卫鹏他们的耐心解释下,工人看到了有机种植的成果,如今都成了有机农业的宣传者。
      近些年来,李卫鹏和他的同事们成了生态有机农业种植者的“典范”,甚至农业部都曾经来过这里参观,并对农场的生产模式表示肯定。不少高校和企业将神农田园作为实践基地,身边也越来越多人效仿李卫鹏进行有机种植。这片农田,正孵化出更多有机农业的“种子”。(南方日报记者 吴扬)

(责任编辑:陈芃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