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在“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纳米载药领域获得新突破

22.11.2016  21:09

图为 癌细胞膜功能化的仿生纳米载药,能够通过粘附分子特异靶向识别同源肿瘤,并在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引导下光热高效治疗肿瘤

近日,药学院郑明彬博士(通讯作者)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研究员合作,在“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纳米载药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纳米领域顶尖期刊 ACS Nano 上( ACS Nano , 2016, DOI:10.1021/acsnano.6b04695,IF=13.334.)。 11月21日,国家科技部主管的《科技日报》以头版报眼核心位置报道关注,央视新闻网、中国科技网、人民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首页报道。

(图为《科技日报》头版报眼位置报道)

郑明彬博士基于团队前期工作基础( ACS Nano , 2013, 7, 2056; ScientificReports, 2015,5,14258; ScientificReports, 2016,6,23393),构建了包载吲哚菁绿(ICG)的聚合物-癌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ICNPs),并应用于同源MCF-7乳腺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癌细胞膜上表达的粘附分子通过受体—配体结合形式,能够将癌细胞彼此相互定位导航与锚定。蔡林涛组用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制备包裹ICG的纳米颗粒,然后用MCF-7乳腺癌细胞膜(含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神经钙黏素(N-cadhein)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等粘附分子)包覆,这样的处理可让纳米颗粒粘附识别MCF-7乳腺癌细胞膜上的粘附分子,避免了繁冗的化学靶向修饰和潜在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具备灵敏的荧光/光声信号,优良的光热响应特性。癌细胞膜包被后,纳米颗粒不仅伪装了自己,减少了肝肾的截留;而且最终实现了对MCF-7肿瘤的同源靶向富集。在荧光/光声双模成像引导下,采用近红外激光激发,精确控制肿瘤部位的局部温度,实现了癌症可视化精准治疗。

来源于肿瘤,应用于肿瘤,“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仿生纳米载药体系将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技术和思路。该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基金支持。

据悉,第一作者是药学院2014年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的陈泽同学,药学院的马爱青老师、田浩和陈辅明同学也参与了核心研究。药学院李宝红院长表示,在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推动下,学院领导班子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推进学科建设、培育创新团队及其人才,经过特色培育,如肿瘤纳米制剂创新团队建设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彭新生、刘建强等青年博士都在论文发表和产业转化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文、图/刘伟东 周圆 编/周圆 审/蔡定彬)

论文链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