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多个省的文献专家“会师”广州,他们要谈什么?

11.10.2018  11:02

盛世修大典,太平纂鸿帙

大洋网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规模、力度前所未有的地方文献编纂出版热潮。经十年磨一剑的《广州大典》,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本土文献典籍,接续了广州的历史文脉,自2015年面世以来便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精神的典范。

为促进地方文献编纂出版与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由广东省文化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定于10月11日至12日联合举办“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界名家将聚首羊城,从存史、资政、励志、育人的广阔维度,共商以传承地方文脉守护中华文化血脉之未来。

广州大典丛部

★★★

放眼全国

各地掀起“盛世修典”空前热潮

盛世修典。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全国古籍普查登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随之开展。此外自2012年起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也在开展,全国各地历史文献遗存的“家底”逐渐清晰,相继掀起了新一轮规模、力度前所未有的地方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十数年间,至少有40个地方文献整理项目陆续启动。除了省一级的地方文献编纂出版,一些副省级城市乃至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级市也在组织本地的地方文献编纂出版,以广东广州的《广州大典》、江苏南京的《金陵全书》、浙江杭州的《杭州全书》、福建泉州的《泉州文库》等为代表。

学界人士认为,以上这些地方文献编纂整理保护出版工程项目,为保存地方文献、延续地方文脉、弘扬地方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传播地方形象、助推地方学形成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借助于大型地方文献编纂出版工程项目,一些地方同时组建起相关的整理研究机构,如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浙学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等。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位列其中。

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在王贵忱先生家中查阅古籍(2006年摄)图:羊城晚报

★★★

聚焦广东与广州

岭南人文荟萃,积淀丰富历史文献

广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人名家名作辈出,积淀了丰富的地方文献。明清之际“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尝言:“广东之文始尉佗”“自汉至明千有余年,名卿巨公之辈出,醇儒逸士之蝉连,操觚染翰,多有存书”“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矣”。

追溯广东文献大规模整理,应始于明万历年间。时任广东提学副使张翼邦编纂《岭南文献》。接踵而至的是明天启七年(1627),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杨瞿崃推出的《岭南文献轨范补遗》。至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文集》《广东文选》、罗学鹏的《广东文献》、吴兰修的《岭南丛书》、黄登的《岭南五朝诗选》、温汝能的《粤东文海》《粤东诗海》、陈在谦的《岭南文钞》、吴道镕的《广东文征》、陈兰芝的《岭南风雅》等,对汇集保存广东地方文献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广东省会,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仁不让的岭南文化中心地。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建城,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漫长历史,至明清以来在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期间所产生的大量珍贵地方历史文献成为记录广州发展脉络、见证广州发展历程的载体。

清屈大均编纂的《广东文集》是孤本,弥足珍贵。(南京图书馆藏)

★★★

承载历史使命

广州大典》二期列入“十三五”课题

为传承和接续历史文脉,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下,早在2005年,广州市先行先试,启动《广州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编纂工作。《大典》被列为广州市“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文化工程,2007年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定为支持项目,2013年率先出版的《广州大典·丛部》荣获首届南粤出版奖。

历经十载之功,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为代表的75家海内外藏书机构和私人藏书家的支持下,2015年4月《大典》第一期520册完成影印出版,将1911年前清中叶广州府所辖地域范围内的4064种古籍文献(总字数约3亿)囊括其中,在拓展、辑轶、补遗的同时,基本上实现了对2000多年来广府文献抢救、整理和再生性保护的目标。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同年挂牌成立,办公地设于城市CBD的广州图书馆。中心负责人介绍,其主要任务除推动《大典》一期文献续征拓展和研究外,重点是整理编纂出版自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广东(含海南和广西钦州、廉州地区)文献工作。

大典》的出版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对《大典》给予评价:“由地方政府出巨资,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在全国尚属首创。《广州大典》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倡导。

目前,《广州大典》二期(民国篇)编纂出版已列入2017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在国家民国文献保护中心的支持下,被视为《大典》二期编纂出版突破口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文献汇编》,被纳入2017年度民国文献保护支持项目。

而自2013年起,广州市委宣传部设立《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专项资金,鼓励海内外学术界充分利用大典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积极发掘大典历史文化价值。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也正持续推进《大典》有关后续编纂工作,其中《总目》于2017年完成编纂出版,《概要》即将出版,《大典》曲类文献有望于2019年出版,《书志》撰写任务协议签订全部完成并开始收到部分书志稿件,《大典》第二期(民国篇)编纂工作已启动,并如期开通《大典》网络服务平台。《广州大典研究》集刊第一辑由社科文献出版社于今年8月出版,今后每半年推出一辑。

清梁廷枏编纂的《粤海关志》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专志。(中山图书馆藏)

★★★

20余省专家

共赴“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

本次“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具体承办,为期一天半,参会人员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截稿前已提交论文60余篇。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以本次研讨会参会年岁最长、年届80高龄的阳海清老先生为例,曾任湖北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图书情报论坛》杂志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中国古籍总目》常务编委、《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副主编等职,凝结其数十年心血的《现存湖北著作总录》于前年出版,为《荆楚文库》“文献编”古籍部分和“方志编”书目的编纂、厘定奠定了基础。

文史学者要充当智库,即要发挥自身所长,严肃认真整理、发掘地方文献,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支持,而不是改变自己所学,削尖脑袋去搞所谓时髦的东西。”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指出,近年来在高校、研究机构、政府中存在两方面的深思:一方面,政府希望高校、研究机构成为政府的智库,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研究机构也在想方设法成为政府支持的智库。

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组织方透露,从提交会议文章来看,既有谈地方文献编纂整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文章,也有以地方文献为基础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的专业论文,既有宏观层面的总体论述,也有微观个案的深入研究,“绝大部分都是言之有物,各有所得,从而确保本次研讨会不会流于一般泛泛之谈。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 何道岚 通讯员 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