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共自行车停运已超过10个月

22.08.2019  16:36

大洋网讯 随着共享单车的风靡,运营了8年的广州公共自行车于去年10月15日正式停运。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公共自行车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原有的站点和车桩设施还在。不少市民反映,这些设施占用了公共道路,加上共享单车增多,给正常通行造成不便。对此,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回应称,随后将进行统一拆除处置。

走访

天河上社站:车桩占道,共享单车停放难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一些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发现这些站点的服务亭和车桩仍未拆除,尤其在城市主干道路段,存在占道影响通行的情况。在天河区中山大道的上社站点,记者看到该站点的公共自行车空置的车桩有长长一排,旁边是站点亭子,处于关闭状态,亭子上贴着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的公告。在这些设施周边,摆放着很多共享单车。

这个公共自行车去年就停运了,不知道为啥还不拆除。你看旁边共享单车很多,又停不进去,只能放在旁边。”经常骑共享单车接驳地铁站的市民黄先生抱怨道。由于该站点处在棠下上社牌坊附近,往来人流量大,这些设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行人通行的空间,不少市民对此有意见。

在天河公园西门也有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点,这里的服务亭和车桩也还在。“这里空置很久了,感觉有点资源浪费,平时有人把电动车停在这里。”去天河公园散步的市民徐女士说道。

金沙洲(涛乐街)公交站:车桩占道有安全隐患

在白云区金沙洲(涛乐街)公交站场附近的马路边上,有十多个废弃的公共自行车借还卡口。这些橙黑色的卡口隔开了马路与绿道,来往居民纷纷表示,废弃的公共自行车站点设施不仅占道,还容易堆积垃圾。

公共单车都没了,车桩还留在这里,简直占用公共道路!”市民吴伯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清理完这些车桩。市民张女士表示,这些闲置车桩还存在安全隐患,“夜晚带小朋友散步,他就很喜欢钻这些卡口,很危险。

车陂南地铁站:市民从车桩夹缝中穿行

公共自行车设施给行人造成不便的情况同样出现在车陂南地铁站点。记者看到,站点正处在地铁口位置,时不时有骑共享单车的市民,顺手把单车停在站点,直接从公共自行车原有的车桩缝隙间穿行进地铁站。

地铁口进出的人很多,既然这些公共自行车停运了,就应该把这些设施拆除。现在周边还有不少共享单车,我们进出地铁口很不方便。”市民刘女士建议,或许可以将车桩废物利用进行改装,用来停放共享单车。

由于车桩间间隙小,这里也成为垃圾、枯叶的藏身处,给环卫保洁带来困难。在车陂路段做保洁的一名环卫工无奈地表示,“每次清理我们要先把车桩周边的共享单车挪开,再去清理车桩缝隙里的垃圾。

背景

广州公共自行车停运超10个月 站点及车桩无人问津

2010年,广州为推行“慢行交通”,实现低碳出行,启动公共自行车计划。首批18个租赁点包括陶然庭院、华景新城公交总站、东方新世界、上社、天河公园北门等。但2016年开始,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其量多价平、随停随走的模式开始冲击广州公共自行车的运营。

2018年10月12日,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贴出公告,“目前我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已较好满足市民短距离出行需求,为更好地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经研究决定停止运营广州市公共自行车。”广州公共自行车自10月15日零时起停止运营,注册会员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办理押金退还。

记者了解到,停运前市面上约有2000辆公共自行车仍在运营。当时,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方面表示,为减少对市民的影响,会分批次逐渐进行车辆回收。同时,为了避免占用城市空间及资源,相关部门会将车辆及站点设备全部回收集中存放,具体处置方案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如今,公共自行车已停运10个月,虽然这些自行车已不见踪迹,但是其站点及车桩等设备依然闲置在道路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回应

清算程序完成后

将统一拆除处置

记者了解到,在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8年间,广州共有约2万辆公共自行车,分布在芳村、金沙洲、大学城、天河BRT沿线等,共有318个服务点。公共自行车曾在推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上作出了贡献,如今“功成身退”。虽然原来的公共自行车已被回收,但其站点及设施将如何处置,是否会拆除?

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回应:公共自行车项目于2018年10月15日正式停运,运营单位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公司已解散并进入清算程序,公共自行车已全部回收入库封存,服务点中的锁桩及节点机等设备仍未拆除,由清算组派员定期进行设备巡查。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及处置审批程序,待完成有关程序后,将统一安排对公共自行车设备进行拆除及处置。

记者还尝试致电此前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留下的24小时服务热线4008864483,该公司的客服人员答复道,“我们的客服热线主要是处理市民退押金的问题,目前还有人接听的。如果市民有其他方面的疑问,也可拨打此电话咨询和反映。

撰文/信息时报记者李丹

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叶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