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破除制度瓶颈、激发科技潜能

19.11.2019  14:42

技术人员正在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工作。

大洋网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如何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破除科技领域的制度瓶颈和藩篱。

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规律,广州近年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如今,广州已经构建了“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促进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投入多元、创新机制顺畅、创新保护完善的良好创新生态。

科学发现 科研资金实现跨境拨付

今年7月14日,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简称“科创十二条”),协同推进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同时,广州市政府部门与广东省科技厅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每年投入8000万元,共同支持粤港澳地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在今年1月8日揭牌。

这个实验室瞄准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科技难题,这也是影响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共性问题,需要湾区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攻克。

香港在海洋生物等领域科研成果十分突出,于是港科大牵头多所高校组建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香港分部,与广州总部形成优势互补。

今年8月1日,广州市首笔财政科研资金3800万元,已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顺利拨付至香港科技大学,其中3000万元为2019年建设经费,800万元为港澳科研开放基金,可供港澳高校海洋科学领域的专家申请。此举打通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通道,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自由流通。“香港有很多世界顶级的大学,我们进行合作可以达到一个共赢的局面,互惠互利。”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王越西说。

广州向港澳开放的不仅是科研经费,“科创十二条”还提出将支持重点实验室、在穗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组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同时面向港澳地区有序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粤港澳超算联盟发展,推动超算跨境服务,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

科研经费是科研的核心保障,市级科研经费在大湾区内的充分流通,是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交流的重要手段,也能够提升港澳机构来穗发展的积极性。”——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黄淼俊

香港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则有4个,港澳的科技实力能够给予广州一定的帮助,科研经费就是将港澳科技资源吸引到广州的一个条件。

——澳门大学珠海科技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冬孚

技术发明 经费“负面清单”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今年出台了《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2019年版)》,明确开列不予使用的领域,清单以外则充分开放。广州推出科技经费“负面清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作为承担单位来说,对经费的使用心里更踏实了,明白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这有利于我们的管理和决策,资金使用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

2019年,广州市新增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包含6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总数达到68家,增量和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2019年上半年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收入超55亿元。

新型研发机构是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被称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田”。然而,因为以往的经费管理是“正面管理”,存在不够灵活、用途比较单一等问题,贴近市场和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曾经也面临在科技经费使用上的条条框框。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王越西介绍说,之所以要推出“负面清单”,既是促进放权,遵循“无禁止,即可行”的原则,同时也在内容上突破,放宽财政资金使用限制来促松绑。

如今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与广州市、广州开发区联合共建的粤港澳创新中心里,来自多个香港的科研团队正在承担生物医药的项目,比如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嘉良团队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项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孙飞的基于合成蛋白骨架的长效抑菌水凝胶项目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表示,研究院对于部分香港科研项目给予了科研经费的支持,曾经这些经费出境需要经过立项等手续,如今这部分的权限已放开。

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打通企业资金链条

今年3月,科技部门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印发《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实施方案》,大幅简化企业申报程序;今年5月,科技局出台新的《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信贷支持力度;广州还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引导投资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新兴产业的繁荣,需要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数量和质量。广州正涌现出越来越多专精于细分领域的企业,如广州奥翼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显示屏”;2018年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1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三,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实现年均增速88.5%、总增长5倍的“广州速度”。截至目前,广州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28家,居全国城市第一。

科技型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实施方案》实施后,已有超过12000家企业申请了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税额超过100亿元;《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出台后,截至2019年10月,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合作银行已由8家扩大至23家,共为全市1438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过200.17亿元,实际发放贷款超125.92亿元;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跨境风投进入方面,截至2019年10月,已完成首批子基金申报总规模达75亿元。

生态优化 “制度留人”聚集顶尖科学家

科创十二条”中有3项与人才直接相关。广州将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给予境外高端人才15%的优惠税率,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广州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创新的主体是人。营造创新的生态,人才是重要的着力点。

随着一批高水平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广州引进一批能承接重大任务、取得尖端成果、形成塔尖效应、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比如蒋兴伟、徐涛院士等16位基础研究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以及李硕、胡志强等3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施一公、王晓东、袁玉宇等一批创新人才成为广州创新的标杆领军人物。截至2019年10月底,在穗工作的“诺奖”获得者8人、“两院”院士97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98人,发放“广州人才绿卡”6166张。按照“科创十二条”的要求,广州将推进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积分试点,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力争3年内面向全市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并鼓励各区以及用人单位等多主体供给,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人才密集区建设人才住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