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10.04.2023  15:16
  粤港澳大湾区11城地理相邻、文化同源、人缘相亲、风俗相似,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优秀的岭南文化核心区、国家重要的战略使命承载地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具备深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应进一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高地,担负国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的重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功能;强化技术赋能,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借助内源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并驾齐驱的优势,着力培育成为国家文化品牌生成孵化及国际交流的枢纽。借助大湾区开放发展的基因和联接国际市场的渠道,叠合改革开放前沿、敢闯敢试精神、华侨华人众多的优势,内外联动,提升大湾区文化产业品牌的全球价值。    建设岭南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以岭南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线,挖掘岭南文化传统建筑、曲艺、民俗、宗教、中医药等领域的时代内涵和资源价值,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岭南文化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岭南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提升文化会展业综合服务能力,拓展会展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打造若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岭南文化产业展会。   依托岭南历史研学基地,挖掘传统文化史料,梳理岭南文脉,传承弘扬岭南历史人文精神,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产业化、现代产业文化化,促进岭南文化出新出彩。支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构建,融通文化数字资源,聚力共推岭南文化数字化发展,创新岭南文化传播方式,焕发岭南文化新魅力。彰显岭南传统文化“赛事+节庆”影响力,推动以国际龙舟邀请赛、醒狮表演赛、传统武术表演赛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传统体育赛事发展,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中国粤剧节、中国潮剧节、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展等活动,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影响力。    打造国家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区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创市场巨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础优势,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以及大湾区数字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创、文艺作品生产、文化传播和服务等环节的应用,逐步导入数字图书、期刊、视频等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数字资源交易系统,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双循环”新格局下数字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畅通循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资源交易中心,形成全球新IP、新地标。   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依托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数字经济中心城市,瞄准中高端领域,开展文化数字装备标准、内容和技术装备的协同创新。做强超高清产业集群,建设深圳数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提升沉浸式设施、无人智能游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智能装备技术水平。推动工艺美术、艺术陶瓷、文化装备制造等数字化改造,构建完善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产业链,打造国家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区。    形成国家文化品牌生成孵化及国际交流枢纽   发挥大湾区作为国家文化国际展示窗口的作用,助推大湾区文化产业品牌成为国家文化名片。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宣传、文化贸易的统筹协调,提升大湾区文化对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推动大湾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全球拓展,进一步发掘、阐释和呈现岭南文化,探索国际交流、互利合作和文化共鉴的新路。通过主办或参与重要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举办中外艺术交流和高水平展演活动,增进文化认同。   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国际交流重大平台。一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以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为着力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窗口。二是推动多元文化交流创新。以岭南文化、华侨华人文化为纽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共建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人文湾区”。三是打造湾区国际文化品牌。完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和合作机制,重点扩大与“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丝”沿线国家国际文化交流。四是形成文化贸易特色与新优势。利用广东自贸试验区平台,打造以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为重点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模式,加快形成湾区对外文化贸易特色与新优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研究专项(GD22TW06-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