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丨“书法入中考”具有导向意义

21.01.2019  11:31

  ■ 张西流

  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17日发布。据悉,北京今年中考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总体稳定,局部有微调,突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如语文学科依据《课程标准》增加对书法内容的考查,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纳入考试范围等。

  在笔者看来,北京对中考内容进行微调,语文增加书法内容考查,即“书法入中考”,是基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在当今社会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成为普遍现象的语境下,既是一种返璞归真,也是一种创新。换言之,北京“书法入中考”,是对以汉字书写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一种守望和传承,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书法入中考”政策本身,具有导向意义。

  现如今,习惯了使用电脑的人们,往往“提笔忘字”,而且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也轻视了书法艺术教育。其实,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学、如何将其发扬光大的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曾先后多次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提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可以说,加强汉字书法教育迫在眉睫。

  事实上,早在2011年,教育部便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科目新课标,对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学习毛笔书法的明确要求,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201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将语言文字事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预见,这些举措如能有效实施,必将有利于将书法这一中华传统国粹发扬光大。如此,手写汉字及书法艺术,也不会再被视为一种“现代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