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南方+:专访|华师党委书记朱孔军: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21.06.2019  12:10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推动思政课创新提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做法新目标。 这是系列报道的第四篇: 华南师范大学


我们要向优秀的师兄师姐看齐!”6月17日,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一年一度“百名优秀毕业生”名单公布,立即引起全校关注,身边品学兼优的同学成了榜样,鼓舞带动更多学生努力进取。

立足师范,为人师表。“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最先一公里,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的水平效果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说,作为华南地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华师历来重视思政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58万多名毕业生中,有不少扎根教育一线,种子发芽开花,引导更多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6年,华师作为代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网络思政工作经验。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现在,华师形成“思政第一课引领,优势学科带动、社会实践培育、网络思政覆盖、师德师风强化”五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未来还将构建一流思政工作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马院专任教师创新思政金课

996工作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释?”今年五一劳动节刚过,在吴靖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学生们主动抛出社会热点,开展了一场热烈的思政研讨会。

吴靖是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担任思政课教师已24年,是学生心目中能把晦涩理论讲活、讲透的优秀教师代表。“一届届学生对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变,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方式变了,思政教学与时俱进显得更加重要。”吴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社会热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她与计算机专业学生探讨人工智能,谈及社会主义发展,推荐学生阅读《莫斯科日记》等书籍,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支水平突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30多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说,学院注重传帮带,一大批青年教师获得教学比赛一等奖。同时,华师系统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系列思政金课,使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也正向校外辐射,截至2019年3月,落户华师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共培训2万余人次,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培训1300人次。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华师是全国首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A-层次,排名5.2%。不久前华师公布2019年招生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今年首次招收50名本科生,在全省率先构建该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

网络思政类课程超350门

没想到毕业了还能见到来家访的老师们!”祖丽胡马尔是华师2015届地理科学学院新疆维吾尔族本科生,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了一名骨干教师,还与4个贫困家庭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去年暑假,华师辅导员何雪梅随着家访团赴南疆走访了40多户学生家庭,回访20多名校友。见到亦师亦友的何雪梅,祖丽胡马尔动情地说:“我回乡当老师,就是想为新疆和祖国发展出一份力。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带好每一位学生都意味着为地方和国家输送人才,责任十分重大。”今年是何雪梅坚守辅导员岗位的第13年,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不错过任何一个学生的电话和信息,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何妈”;下班后,她把工作所思所想写进博客和微信公众号,与超过90万人次分享,网络成为她与学生紧密连接的重要平台。

何雪梅是华师辅导员队伍的典型代表,他们将思政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线上线下实现思政工作全面覆盖。

华师创新开展“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鲜活的网络思政项目,网络思政核心课程50余门,网络思政公共课程100余门,网络思政嵌入课程200余门;“青春演播厅”举办17期已成为品牌栏目,主讲嘉宾从奥运冠军、学科带头人到优秀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每期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过万人;同时,华师通过“青年大数据交互中心”,精准把脉学生思想动态,构建“晚安华师”“紫荆青年”等新媒体矩阵,形成良好的思政网络文化。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学生社会实践每年服务50万人次

我们学以致用,把华师优势学科心理学专业知识带到林芝的中小学,帮助当地建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雏形,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做老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华师心理专业2015级本科生刘锦钰是赴林芝支教队的一员,她和同学们接力2年,为林芝3所中小学开展心理访谈和活动、创办心理社团、建设学生心理档案,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学校的高度认可。

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近年来,华师落实“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搭建校内实践、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实习支教4大平台,形成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体验、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的“四结合”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每年华师组建校级社会实践团队200多支,组织500多名师生赴省内外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每年服务总时长达33万余小时,受益群众达50万余人次,引导学生争当“四有”好老师、争做“中国梦”践行者。

【访谈】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

开好思政“五课”,推动铸魂育人

南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华师多年来在思政工作上探索出了哪些经验?

朱孔军:这次座谈会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作为代表参加,广东思想政治工作调研也来到华师,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多年来,华师打造思政“五课”推进铸魂育人,包括思政第一课、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品牌实践课、网络精品课和师德特色课,逐渐形成了思政工作的“华师特色”。

例如思政第一课,每个学期,我和校长、分管校领导及各二级单位的党政领导都精心备课,给学生们上思政第一课,对促进学生了解国家、广东和学校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说到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华师马克思主义学科是211建设重点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我们开设一批思政金课,确保学生在第一课堂受到良好的理论教育。

南方+:华师的思政“第一课堂”有金课上水平,“第二课堂”如何有机协同?

朱孔军:华师是一所很有温度的大学,在“第二课堂”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老师和辅导员,引导学生线上线下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育人。

比如品牌实践课统筹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人成才。2017年华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获三殊荣的高校。

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网络精品课也是华师一大特色。我们开展“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去年底,“青春引航—华南师大网络思政工作实践探索”获评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我们还立足师范大学本色,打造激励学生矢志从教的师德特色课,开展“榜样华师”“百名优秀毕业生”“大学生年度人物”“我最喜爱的老师”等优秀师生评选表彰活动,培养学生乐教善教的信心;通过“三支一扶”计划、“顶岗实习”、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扶贫对口林芝支教项目、“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等,激发学生认真从教的使命感。

南方+:华师提出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哪些方面?

朱孔军:我常常被很多温馨的师生故事打动,老师带学生外出实习,孩子发烧无法赶回来,他的学生主动帮忙照顾;何雪梅等一批辅导员开博客,线上线下解答学生问题,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华师,教师考核早已走出了制定负面清单的阶段,下一步是要在政策上、机制上激活投身思政工作教师的持久热情,确保思政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水平。

华师计划经过5年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有较大影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为守卫意识形态“南大门”发挥积极作用。

在人员上,今年我们新招聘15名辅导员直接进入编制,接下来还将优化政策,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结构。

同时,华师将加强课程思政设计的顶层规划,探索推出一些具有思政意义的专业课程,并对新引进的大批青年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造一流思政工作体系。

【记者】姚瑶

【通讯员】胡庭胜 华维勇 杨柳青

【校对】钟盛洋

【编辑】邢泽鑫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6/20/c2342552.html?colID=14&appversion=5510&firstColID=3829&layer=5&share_token=&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date=NzA2ZGI1ZTAtYzJkOS0xMWU3LTgyNjUtNmM5MmJmNDcxMzA4

作者/通讯员:姚瑶等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