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零陪护” 家属难“请走”

25.09.2017  08:42

一位母亲在病房里照料坠楼昏迷的女儿时不禁落泪。(资料图)广报记者陈忧子 实习生邓淑娟、张帆摄

大洋网讯 远在粤东的老母亲最近突发中风,孝顺的女儿陈琳(化名)立即将说话已不清楚的老母亲接到了广州某三甲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然而,医院的规定让她抓狂:“为什么不能让家属陪床?”陈琳跟母亲感情最深,母亲这一生很少到外地,胆小又体弱,晚上若没有亲人陪伴,陈琳担心母亲会害怕。尽管医院表示有护工统一照顾,且陈琳母亲并非病情最重的病人,但她依旧急得掉眼泪,埋怨医院不近人情:“外人来照料,哪比得上亲生女贴心?

其实,有类似困惑的市民并不少。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三甲医院,发现广东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多年以来,病人“零陪护”(无家属陪护)的举措在实际中依旧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并不放心把亲人完全交给“陌生人”照顾;另一方面,在护士人手不充裕的情况下,看上去很美的“零陪护”,也考验着医院和护士的耐力和持久力。

关注“零陪护”(上)

故事1:“赶走”爸爸产妇住院满意度升20个百分点

生下二宝的当晚,没想到能在医院睡上一个整觉!”刚在越秀区一家三甲医院分娩的“二孩妈妈”梁红艳(化名)说,十年前在老家顺产生下老大时,自己被陪床的老公和隔壁床家属的“鼾声”吵得头痛欲裂,连续三晚睡不好。而这次能够安睡整宿,得益于医院爱婴区推出的“零陪护”举措。

没想到,把新手爸爸们请出病房,竟然让产妇的住院满意度上升了20个百分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刘悦新护士长说,该院产科是全国最早一批试行“零陪护”的科室。1998年,产科爱婴区采取“零陪人”举措,先是将剖宫产产妇和宝宝安排在一个房间,由护士24小时值守,并配备心电监护仪、急救工作车等设备,随后又将该举措推行到整个爱婴区。

据悉,医院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要归功于焦虑的新手爸爸们。

当时,有一个剖宫产产妇的丈夫总投诉护士‘给孩子换尿布的动作很粗鲁’。值班护士感到委屈,认为自己把正确的换尿布动作教给家属,家属学不会,还一直‘监视’她,让她压力很大。”刘悦新说,经了解才知,原来这位新手爸爸连续陪护了三晚,晚上没休息好,白天难免精神过度紧张。

调查显示,这种情况在病人家属中相当普遍。不仅护士们觉得家属的焦虑情绪会增加工作压力,产妇们也对鼾声大作、人来人往的住院环境感到不满。试行“零陪护”一个月后,产妇的住院满意度从70%迅速升到98%。同时,院内感染率也明显下降。据2016年7月~2017年6月中山一院护理部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的调查结果,坚持采取“零陪护”的爱婴病房总体满意度为95.88%。

故事2:家属只陪不护提供情感支持协助医患沟通

不久前,市民李轩(化名)陪骨折的老父亲住进了中山一院骨科病房。身为独子,李轩只能和太太轮流陪护。“医院早上查房和下午都不允许家属进病区,中午两小时、傍晚六时到九时才允许家属入内。晚上九时后允许留下一个陪人。”李轩苦说,陪夜辛苦,医院条件有限,病房人少时他可以睡在陪床上,但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在走廊的椅子上。

现在的安排还算合理,我的单位在医院附近,能在中午请假来看护,上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如果要24小时陪护,我们这样的‘双独’家庭确实搞不掂。”李轩说,如果不陪,他觉得无法尽孝心,又担心普通话讲得不好的老人跟医生护士沟通有困难。“有我陪着,哪怕只是给他倒水、削个水果,也能给我爸一些安慰,还可以帮他跟医生护士沟通。

“‘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病人行动不方便。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我们采取了更有弹性的做法,简单说,就是让家属‘陪而不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显微医学部骨科和康复病房护理负责人黄天雯护士长说。

对于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高龄或有基础病的病人及刚从ICU转出的病人,允许夜间有家属陪护。但这种陪护仅限于心理、情感陪护及治疗的沟通。“住院期间不会让家属帮忙给病人洗头、擦脸、翻身,这些都属于护士的专业护理范畴。家属需要做的是给病人鼓励和安慰,帮医务人员‘翻译’指导病人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黄天雯说,骨科病人多需卧床,暂时失去自由行动能力,心理受到打击,而身边的亲人能让病人心情安定,有利于治疗和康复。

调查

除ICU和产科外大多科室无法落实“零陪护

2010年12月原卫生部印发《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在全国三甲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此后,护士不再只给病人打针、发药了,还要为病人提供洗脸、翻身、活动锻炼等护理服务。原广东省卫生厅曾在2011年将31家医院列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要求在这些医院,每名病人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对其全程全面负责,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的病人数量不超过8个。

不过,记者获悉,“零陪护”在大部分临床科室无法真正落实,仅ICU和产科能实现“无陪人”。越秀区某三甲医院护理部陈主任认为,“陪护”在病房里意味着检查、生活照料两大部分。目前,该院只有重症监护室(ICU)病人和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即无法自理、不可活动的病人能获得“零陪护”,对于其他病人,医院“不建议陪护”。

我们医院除了ICU是‘零陪护’,其他科室的病房仍是由家属或护工陪护病人。”据广州某三级甲等医院一位护理部主任介绍,该院全院的床护比超过1:0.7,病房床护比大于1:0.43,这种配比在同级医院中处于中上水平。但由于护士还承担着日常门诊等其他科室的相关工作,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等仍主要由家属或护工来做。

原因

护理人员不足家属难放手专家称“零陪护”是趋势

难以做到“零陪护”,最大的问题在于护理人员不足。位于越秀区的某三甲医院护理部陈主任直言,全院床护比为1:0.4,每名护士平均白天要照看8张病床,晚上则更多。而白天病人要检查,护士们要配合收治或帮病人出院、上药、注射等,非常繁忙。如果有家属陪护,对病情相对重、活动力不够的病人而言,住院感受肯定要好得多。加上护士们也出现了“二孩生育潮”,有护理部主任表示,原本就不充足的人手显得更加紧张。

另一方面,家属的态度也影响着“零陪护”的落实。有医院透露,尽管在入院时就说明实施“零陪护”,但“一到晚上清理陪人的时候,护士根本劝不动,得出动保安请家属离开。”有些医院推出的高端自费病房,一张床平均有1.3个护士照看,也常有家属提出要留院陪护。对于家属的要求,从事临床护理超过20年的陈主任表示理解,她认为,家属陪护的最大驱动力是情感因素,估计有一半的陪护行为是出于孝心、“有人陪,病人心里好受点”、担心护士照顾不到等情感性原因。

几位受访的护理专家均表示,让护理人员承担专业的工作,把家属从护理和陪床中解脱出来,只在规定时间探视病人、提供精神支持,是病房优质护理的发展方向,甚至是必然趋势。

要让‘零陪护’尽早到来,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增加护士人手。”越秀区的某三甲医院护理部陈主任表示。而另一个向“零陪护”靠拢的办法,就是坚决执行探视规定,比如医院的探视时间是下午3时至晚上9时,其他时间“清理陪人”。对于最耗时费力的带病人检查环节,在有些医院,病人的检查全部交给护工完成后,一位护工往往可半天搞定近10名病人的全部检查,效率大大提升。在生活照料上,有医院则尽量说服病人、家属请一对一、一对多的护工来代替。

家属:“零陪护”难过三大情感关

PK

院方:家属陪护易产生四大问题

家属陪护

1.家属陪护可以更贴心

家属陈琳:“不放心把亲人交给陌生的外人照料。哪里比得上亲生女贴心?万一我妈病情变化了,怎么办?

2.家属陪护可以安慰病人

家属李轩:“病床前尽孝,是中国人的传统。我是独生子,老爸生病如果不守在他床前,说不过去。有我陪着,哪怕只是给他倒水、削个水果,也能给我爸一些安慰。

3.家属陪护可以帮助医患沟通

家属李轩:“老爸普通话讲得不好,担心他跟医生护士沟通有困难。我可以当‘翻译’,帮他跟医生护士沟通。

无家属陪护

如果护士人数配备充足,护理设施到位,护理流程合理,其实‘零陪护’是双赢。”多位资深护理专家直言,一方面,家属不用奔波于家院之间,另一方面,能解决家属陪护导致的四大问题。

增加院内感染风险:病房空间相对狭窄,家属陪护造成人员更加拥挤,病毒、细菌的传播更难控制,而病人往往最容易遭殃。

家属无床休息:一到晚上,家属就会到处找地方躺、睡,影响医院病房秩序。一旦有病人病情变化要紧急抢救,占据通道的家属甚至会影响到抢救的顺利开展。广州大医院的住院病人约有三成至五成来自市外,有些家属为省住宿费,吃住在病房,比较混乱。

干预治疗和护理:少数病人家属甚至会学着护士的样子,私自调整静脉注射的滴数、治疗仪器的强弱功能等,经常将护士吓出一身汗来。“我们收治新病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属教育,反复强调不能擅自进行调滴数等干预治疗。”某三甲医院护理部负责人陈主任表示。

病房变“会客厅”导致病人隐私难以得到保障:病房多为三人间、五人间甚至八人间。遇到医护查房讲解病情、撩衣褪裤体查等,一些家属不懂回避,打听病友隐私,甚至引发病房纠纷。

出品/广报 健康有约工作室

统筹/广报记者任珊珊

文/广报记者任珊珊、何雪华、翁淑贤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张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