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两条黑龙江不臭了 仅用一个多月消除黑臭

05.02.2018  17:31
整治后消除黑臭的埔心排渠。

    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摄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整治后消除黑臭的埔心排渠。 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少宏  通讯员/东环宣)最近,路过松山湖埔心排渠、文庙排渠的市民都会发现,这两条以前臭不可闻的“黑龙江”突然变清了。

  2月2日上午,笔者跟随东莞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现场指挥部来到位于生态园大道边上的埔心排渠,了解河涌整治的情况。到达埔心排渠时,天正下着小雨,一队人员在现场查看河中的水质情况。

  “我们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消除了黑臭。”现场负责人钟路华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也就是他所在的团队一手“导演”了松山湖重污染河涌短时间内的绿色蝶变。

   通过先进技术克服两大治污难题

  为破解过去河涌“有整治、无效果”的困局,2017年,东莞市委、市政府以点带面,选取长安人民涌、东城老围河2条具代表性的重污染黑臭河涌,开展河涌污染治理试验。经过近一年的综合治理,上述两条河涌初见成效,不管是从感官上还是在评价指标上看,整治后都有显著变化,已基本消除黑臭,治理效果也得到周边群众的认可。

  此后,东莞采取市级统筹的方式,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手段,推进全市每个镇街至少一条重污染河涌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加快重污染河涌治理,让更多拥有先进技术的团队能够更好参与支持东莞重污染河涌的治理。

  2017年12月,松山湖在市统一招标实施原位生态修复的4家技术服务单位中,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对各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并结合相关部门与水污染治理专家的综合意见,经党政联席会议充分讨论,于去年12月18日确定埔心排渠、文庙排渠、下沙排渠3条重污染河涌生态修复工程的服务单位为钟路华所在的治水联合体。

  在承接了治理重污染河涌的任务后,整个团队立马展开治水工作。

  截污是治理黑臭水体的第一步,钟路华介绍,松山湖的市政污水管道修建开展比较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建好了截污管网,对污水进行收集。

  但即便这样,还是存在污水进入河涌的情况。钟路华介绍:“以前建设的截污管网,收集污水逐渐达到饱和,新建小区的污水没地方去,一下雨就随着雨水流进了河涌,这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造成河水黑臭的原因是河涌底泥中的污染物不断发酵,散发出黑臭。“一个多月以前,我们现在站立的这个地方臭不可闻。”钟路华指着脚下的河堤说。

  是什么“神迹”让又黑又臭的河水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后就变清的呢?原来奥妙在河边上的一米见方的“铁箱子”里面。

  “铁箱子”是一个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在这套设备中被激活。

  钟路华介绍,整治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生态修复系统,激活水环境中土著的微生物,使其大量繁殖后再随循环系统的水流进入河道,从而丰富水体的生物群落,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并建立高效的食物链,改善水体的自净能力。

  不清淤就能消除水体黑臭

  一般整治黑臭水体,都要经过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过程。但是埔心排渠和文庙排渠未清淤就消除了黑臭,治水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钟路华介绍,如果有足够的水深,能够满足曝气的深度,就不用清淤,可以直接进行生态修复。

  这套技术一个优点就是抑制河涌底泥中产生的厌氧微生物,扶持对环境有益的微生物,让有益微生物变成占优势地位的一方。有益微生物经过繁殖、倍增,就可以分解底泥中的污染物,使得底泥中的黑臭慢慢消除掉。

  在截污的基础上,通过微生物分解,辅以曝气等技术手段,水体的整治效果非常显著。截至1月30日,河涌水质已基本达到消除黑臭的指标考核要求,经市环保局委托的第三方水质监测单位最新一次检测结果显示,4项黑臭水体定量指标(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均达标。

  如何让整治的效果长久保持下去呢?松山湖管委会总经济师吴敬军介绍,水生态工程的目的是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一套食物链,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体系里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生态体系稳定,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后,可以容许一部分可控的污染物。加上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松山湖正在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让雨水净化变成可用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