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多样性生态圈孕育众多珍稀动植物

22.08.2018  10:21

在广东也许很难找到第二处像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保护区,拥有如此复杂又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个自然保护区,既有宽阔的水域,于是生成了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又有纵横的巨大山脉,于是贮藏着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还有粤东地区两座德高望重的古寺,于是历史人文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共存,因而倍受关注。

8月第二周,由惠州市林业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美丽惠州 绿色家园”惠州森林行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第五站,进入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采访组跋山涉水探寻白盆珠水库中与莲花山里的生态秘密。

生态资源独特广东第四大水库与粤东南最高峰

莲花山,岭南四大山脉之一,从东北———西南走向连绵近300公里,将粤东与其他地区间隔开来。这座山脉,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完整且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为粤东沿海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其主峰莲花山是粤东南地区最高峰,海拔1337.3 米。

白盆珠水库,广东省第四大水库(前三大水库依次为: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鹤地水库)、珠三角第一大水库,是我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库容12.2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在饮用水Ⅱ类标准。白盆珠水库与下游堤围结合形成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地区主要的防洪体系,是调节下游供水和灌溉的关键性工程;水库水源沿西枝江经惠东县城区、惠阳区平潭镇从惠州市区汇入东江,是西枝江沿岸和惠阳淡水地区140万居民的饮用水源,乃至深圳、香港地区的饮用水源。

为保护两大生态区域,惠州市早已成立莲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白盆珠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两大市级保护区内,山水孕育出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使之兼具陆地与湿地生态系统,并具有物种多样性、生态环境脆弱性、水源涵养重要性等特征。

2004年1月,广东省政府抢救性地在集体林区(白盆珠水库库区)批准建立了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 将莲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白盆珠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合并升格,以保护莲花山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西枝江水源水质。

不断发现新物种惠州异药花与马铃苣苔

总面积14034.1公顷(21万亩)的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是目前惠州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最具特色的水库与森林兼具的自然保护区。

整个保护区边界长92公里,依托莲花山脉,与汕尾市的海丰县接壤,拥有林业用地面积9625.1公顷、水域面积4163.5公顷。其中,森林蓄积量52万立方米,陆地森林覆盖率97.5%。

兼具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候鸟栖息繁育环境,水源涵养林和水资源。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莲花山带来了稳定的常温、充足的日照与丰沛的雨水,因此成为植物的宝库。根据多次摸底调查,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目前为止记录到的维管植物208科780属1600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7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67种。

莲花山的魅力,吸引了岭南众多动植物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相继深入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调研,因此新的植物物种被发现确定。2015年年底,惠州市林科所经过3年研究调研,确定4年前在保护区发现的一种未开花的苦苣苔科植物是新物种,命名“毛柄马铃苣苔”;2016年3月,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公布,一种属于野牡丹科的植物新物种在保护区内被发现,并得到国际植物学家的认可,命名为“惠州异药花”,这是全球首个以惠州命名的新物种。

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成立以来,新发现的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植物有紫纹兜兰和兔耳兰等5种;植物新物种惠州异药花、毛柄马铃苣苔和单花马铃苣苔3种。

珍稀野生动物家园中华秋沙鸭与藏酋猴

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孕育着种类丰富的动物资源。

至目前为止,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记录到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5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5种,为云豹、豹、黑鹤、中华秋沙鸭和蟒蛇,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0种。

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的水库湿地,是我国候鸟重要的越冬地。2008年,保护区管理处首次在水库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当年12月,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大片一群黑头灰身水禽,根据外表最初以为是普通的秋沙鸭。第二天,经省科学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这群数量有31只的水禽是中华秋沙鸭,鉴定的依据是“它们腹部上特有鳞毛”,这着实让所有的人欣喜若狂。要知道,秋沙鸭数量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1000只,比大熊猫还珍贵。

2017年5月21日,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管理处拍摄到猴科动物的照片和视频。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保护区管理处介绍,当时拍摄到藏酋猴有点意外,许多野生动物专家深入莲花山脉寻找猴群,虽然发现猴子粪便,但因踪迹难觅,即便攀岩走壁进入深山老林,都只能铩羽而归。后来的一次野外调研,工作人员无意中遇到猴群,迅速拿起拍摄器材拍摄下,结果专家鉴定居然是藏酋猴。这是中国特有的猕猴种群,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环境,十分稀少。莲花山发现藏酋猴,使之成为目前已知藏酋猴最靠近热带、海拔最低的发现点。

坐拥重要人文资源西来古刹与莲花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兼具“”与“”的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不仅有名,还有灵,因为在保护区的山中与水间,有两座古寺。

位于莲花山西北部的莲花寺,作为海丰县鸡鸣寺的上院,坐落在海拔904米处,又名飞瓦庵,由印真高僧和尚始建于明朝中叶崇祯六年(1633年),至今已有385年历史。

西来古刹位于狮子山下的白盆珠水库边,始建于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又名西来庵,距今已有960年历史,传为从安徽九华寺腾云驾雾而来的点尘无和尚所建。西来古刹的“西来古刹祈福”,于2015年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因此,西来古刹是在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惟一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寺庙。

“这两座寺庙,在惠东县和海丰县乃至整个粤东地区,都具有重要地位,可以用香火鼎盛来形容,尤其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和春节,到这两座寺庙参拜的市民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西来古刹人流量超过3万人次。当了13年护林员的钟伟华开玩笑说到,那时绝对是护林员最紧张、压力最大的时刻,就站在参拜人群身边盯着他们手中的香火,大气都不敢喘,“比巡山还要累”。

保护与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两难

拥有92公里边界的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称“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是一个开放式的生物宝库。这种外向型的保护区,对动植物的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但人类频繁的自由流通与活动,也给保护管理带来诸多难题。人与环境如何和谐发展,是保护区目前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村民开发VS生态保护

2004年,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抢救性建立建立起来时,根据总体规划及其功能区划,将白盆珠镇的布心、新丰、鹿窝3个村委会下辖的20个村民小组、3000多户籍人口划了进来,其中东流、芋坑村2个村庄和西来古刹、莲花寺划入了核心区范围。

保护区内的村民80%来源于1978年开始的白盆珠水库工程的内靠移民。2000年前后,当地内靠移民因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至大部分人外迁务工,村庄规模萎缩,当地人“移民不移村”的思想根深蒂固,绝大部分人仍保留当地的户籍。2010年以来,受物权法、三农政策、土地流转、乡情归属感等影响,出现了村民返乡潮,对农事耕作、人工林采伐、宅基地及村庄道路建设等生产生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生于2016年的“东流案件”,则是回迁村民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爆发的典型,一度惊动中央环保督察组。

2017年8月,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启动功能区调整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原位于核心区的3个村庄调整到实验区,并首次划定原居民的生产生活区(位于实验区)。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和总体规划已由市政府报送省林业厅审核后通过了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和评审,现已按程序呈报省政府审批。

户外活动VS脆弱生态

每一年秋冬季,徒步穿越莲花山是珠三角众多户外团队和驴友的热衷项目之一,从惠东和海丰彼此上下的驴友络绎不绝,登顶粤东南最高峰、穿越通平古驿道、行走莲花山丛林是驴友推荐的经典线路。

这些徒步的经典线路,就在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驴友活动带来的森林踩踏、环境污染、随意挖采,对脆弱的森林植被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对此很无奈,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北回归线南缘,具有气候过渡带性质,造成水热因子变化多样,自然环境压力较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学结构极易发生演变。而白盆珠水库湿地区是珍稀濒危物种黑鹳、中华秋沙鸭和鸳鸯等候鸟的越冬地,这些水禽对越冬地要求高,环境一旦破坏,以上物种将不在此区域越冬。

保护区与汕尾市的海丰县交界,惠东这一侧因为是保护区,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海丰县一侧的莲花山,则完全成为旅游景区,这对保护区的动植物保护而言,也是一大挑战。”对此,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中,中期提出旅游规划,在保护基础上将白盆珠水库堤岸、西来古刹、莲花山、莲花山寺等进行旅游开发,主打生态旅游观光牌,以观赏自然森林、古寺庙和湿地景观为主,兼顾湿地生态和大自然风光的田园景色,辅以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古寺活动VS人流控制

当采访组进入西来古刹与莲花寺时,遇上不少搭船穿过水库到西来古刹上香,从海丰县自驾到莲花寺参拜的居民。“这两座古寺就在保护区核心区内,对保护与管理也是一大挑战。”保护区管理处坦言,保护区每年的防火重点,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两大寺庙参拜信徒的上香活动。

据保护区管理处介绍,西来古刹的“西来古刹祈福”和莲花寺的“观音生日”活动,一直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宗教活动,在当地文化传承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联结上具有重要地位。特别在2015年“西来古刹祈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两寺的人流量从每年不足5万人次激增至每年超过60万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寺庙活动)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是相悖的,但我们不能阻止他们的活动,如何控制保护区内的人流与确保消防安全,是我们难题之一。”保护区管理处坦言,两大古寺不可能轻易迁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许需要更全面的思考。

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保护价值

1莲花山是粤东沿海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为完整且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在研究植被发育和演变规律、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效应差异上具有重要地位;

2记录到的维管植物208科780属1600种,脊椎野生动物36目102科374种,是国内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库”;

3拥有众多且具当地特色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新发现紫纹兜兰、兔耳兰等国家保护植物和新种惠州异药花、毛柄马铃苣苔和单花马铃苣苔;

4保护了典型的内陆性湿地生态系统和东江第二大支流——— 西枝江水源地及其水资源;

5拥有重要越冬候鸟及栖息地和广东省最大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

[惠州]探寻“百米不同天”奇景
本报讯 (记者刘炜炜 陈春惠谢宝树)四季变脸,林业厅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