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要敢触动既得利益 不能坐等政策溢出

17.05.2014  09:10

  

  丁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长期关注及观察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近年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盆冷水,让一向“外向”的东莞变得沉默起来。这种沉默,既体现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上,又体现东莞人对昔日发展模式的反思。面临众多传统优势不再,新的优势又尚未展露的当下,这座城市的后续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

  作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外眼”,丁力和金心异认为东莞仍未摆脱经济下滑的颓势。尽管对东莞如何走出低谷各有所见,但两人均认为,山头林立的诸侯经济格局已成为阻碍东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主要障碍之一,必须启动大刀阔斧改革,调整利益格局,盘活土地等核心资源要素,为后续发展积累源源不竭的新动力。

   一味鼓励创新会置企业转型于高风险之中

  我更主张原来搞什么产业就继续搞好原来的产业,抓好技术创新,提高劳务输出效率,这才是产业转型的正道。

  南方日报:最近数年,不少深圳制造业企业受产业梯度转移、土地等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出现大量向东莞转移的情况,也使得空置的厂房得到重新利用。如何看待产业梯度转移给东莞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丁力:作为中心城市,深圳随着地价的抬升,相当部分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环节留在那边继续发展已很不划算,自然会选择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去,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不希望离香港太远,而东莞的厂房租金又是他们能够承受的,就近转移到东莞。这种现象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规律。

  很多人以为,产业转型就是用高新技术产业替代污染能耗大的低端产业,其实不然。产业转型的核心不是选择什么产业,而在于选择一个产业之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产业的劳动效率。

  从这个角度讲,我更主张原来搞什么产业就继续搞好原来的产业,抓好技术创新,提高劳务输出效率,这才是产业转型的正道。

  南方日报:面对政策、用工等传统优势不再、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东莞表示未来的发展绝不会放弃制造业。在您看来,东莞制造业后续发展的动力应该如何延续?

  丁力:这涉及东莞制造业转型的路径探索。加工贸易企业是东莞制造业的主力,这类企业大多来自于境外,而且是前店后厂,店在境外,厂在东莞,严格意义上讲,在东莞的只是工厂车间,而不是真正的企业。

  在我看来,东莞制造业转型首先要把这些车间变成企业,让企业在东莞落地生根。要把工厂变成企业的核心就是改变一味依赖国外订单,国内市场空白的格局;让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拥有自己的品牌,把公司的决策中心移入东莞;或者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

  今天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数属于生产型企业,在注重生产制造的同时,东莞要更加注重引导这些企业向市场型企业的跨越,鼓励它们形成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拥有自己的客户和订单;在此基础上,再由市场型企业转向创新型企业,完成从外源型经济向内源型经济的转变,这才是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型。

  南方日报:谈到创新,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也曾明确提出,东莞今后的发展不可能不停地靠盖厂房来发展,而是要在高楼里做文章,依靠科技的力量。对做好这一文章,您怎么看?

  丁力:目前东莞在促进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之一便是不分青红皂白地鼓励所有企业去创新,这种模式迟早会走进死胡同。

  由于缺乏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优质的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的所有风险都要由企业独立承担,而没有市场的企业是没有能力把创新的风险转嫁给市场的,这意味着企业创新的风险很高,失败的概率自然很大。

  通过实现加工贸易本地化走向创新,是我观察东莞多年发现最为成功的转型案例。这是一家香港人早期投资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这家企业通过资本重组把部分股份卖给本地人,随后引进外来设备,继续接收外来订单的同时开始走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市场份额,有了稳定的收益来源后,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谋求上市,并用筹集到的资金从事创新,从而成功从传统加工型企业转变为创新型企业。

   不能坐等政策溢出

  东莞的转型与三大新区的对接首先需要考虑是:三大新区在崛起过程中有哪些短板或诉求是东莞可以补充发展的。

  南方日报:前不久,深圳前海成功高价拍卖出第一宗土地。然而,与其隔海相望的长安新区的开发进程至今未尽如人意,长安新区应该如何调整才能搭上前海的发展动车?

  丁力:长安新区要与前海对接,战略定位很重要。从改革开放的历程看,东莞最早就是通过承接深圳外贸型中小企业的外溢发展起来的,但我认为这个历史不会在长安新区和前海之间重演。

  首先,前海未来主要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其次,作为深圳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前海的优势在于国家在制度创新上的支持。

  无论从发展高端服务业还是从国家在政策制度上的支持力度看,长安新区都不大可能获得前海发展太多的溢出效应。再加上长安新区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所以长安新区在从前海发展已拉开帷幕的今天依旧没戏可唱是有道理的。

  南方日报:从珠三角地区看,东莞周边布局有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占据地缘优势的东莞应该如何运用好三个国家级新区布局带来的发展机遇?需要作出哪些具体调整?

  丁力:东莞很幸运,周边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三个国家级新区布局,和30多年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在国家启动新一轮大发展引擎时占据了很好的区位优势。但任何一个区位优势要转化为当地的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这涉及东莞如何将这些区位优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问题。

  东莞的转型与三大新区的对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三大新区在崛起过程中有哪些短板或诉求是东莞可以补充发展的。可惜的是,这么些年来,东莞人既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三个国家级新区需要什么。

  在我看来,东莞想要再次借助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东风,不能再像以前般在家里坐等着三大新区的发展效益溢出来发展,而是必须知道别人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主动去挖掘并且接轨。

  要分享利益就必须要承担共同发展带来的相应责任,东莞还是应该发扬当年改革开放的精神,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最近数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日渐明显,我感觉东莞患得患失的城市情绪似乎越来越浓重,容易为小利所牵绊,这不是好事情,最终只能导致肥水流到外人田去。

   改革要敢于触动既得利益

  中国有个成语叫作茧自缚,今天东莞的格局就是在作茧自缚。

  南方日报:有观点认为,一直未被打破的山头林立的诸侯经济格局将导致东莞在未来出现城市溃败的可能。您认为是否存在这种可能?

  丁力:关于改革诸侯经济格局的呼声在东莞早已有之,大家也看得到,这一经济格局在东莞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众多弊端。可从目前的情况看,因为改革要触动既得利益者,东莞的领导在启动改革与保住经济发展绩效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对改革基本上是说得多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中国有个成语叫作茧自缚,今天东莞的格局就是在作茧自缚。

  坦白地讲,东莞改革诸侯经济格局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最好的改革时机往往是在城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候,那个时候搞改革阻力会小很多。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东莞的经济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现在再改革,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造成人心惶惶。但如果这样拖着不改革往下走,东莞后续发展就更没有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再不改革的话,东莞的经济恐怕就要面临停滞的风险。

  面对现在的局面,东莞需要用新思路换取改革的时间。东莞虽然是外向型经济,地方政府的领导也很卖力,但是东莞的政府和企业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不敏锐,对订单委托方所在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并不多,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这样使得东莞对国际经济的研究不深,行动缺乏超前性,在这一块上,东莞的领导需要尽快跳出“思想的藩篱”,尽快加以完善。

  南方日报:在经济总量上,东莞已迈进5000亿俱乐部。从长远来看,这座城市如何延续经济奇迹?

  丁力:一直以来,东莞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对外开放的全球加工组装业城市,但到了如今,东莞对城市如何延续发展动力又有了新的困惑。

  在我看来,全球的生产制造业正在发生新一轮产业战略转移,今天的东莞要想在参与全球分工过程中再次占据先机,延续昔日的辉煌,首先企业不要太好高骛远,必须扎实逐步转型为市场型企业,进而往创新型企业发展。

  其次,想要不通过改革就完成东莞的转型升级是不可能的。地方政府绝不可在制度创新上有所拖沓,必须要直面现实,改革就要像自宫,要敢于触动既得利益,大刀阔斧调整现有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