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七夕本来不是情人节?单身狗福音啊!

10.08.2016  05:40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近年来七夕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这个主题被各大商家无限放大,但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懂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节”,应该叫做“乞巧节”。记者采访民俗学者得知,在传统中,“七夕”和爱情、情爱并没有多少关系,它是“女儿节”或“少女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在过去是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过的节日,主要民俗和女孩子们期盼手巧、比赛手艺有关。

“七夕”本是个悲伤的日子

“七夕”日被当作“中国情人节”的原因,显而易见是来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关于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

但是,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虽然历经千载仍然得到颂扬,却未必等于说“七夕”这个日子是个情人们欢喜相聚的日子。

事实是,在中国古代,虽然在民间传说中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鹊桥相会”的“七夕”日,但它却从来不被当成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

牛郎织女》电视剧剧照。

传统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起源当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 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丁观鹏(清代画家)所绘的乞巧图

七夕夜祭拜织女的习俗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这是一个类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会,参加者是少妇少女们,并无男性参加。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被称为“七姐”的织女,许下心愿,然后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话。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暂脱离出日常生活、享受着同性小团体私密空间的女子们,是节日的绝对主角。所以,把七夕称为“女儿节”,是毫不过分的。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帝京景物略》中载有“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将一碗水放在太阳下暴晒,过一会儿,水面生膜,将绣花针轻投水中,针会浮着,此时就看水底的针影像什么。如果针影像云朵、花卉、鸟兽,就说明女孩“得巧”;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得像丝,就说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针,而是自制的豆芽,当然,这用来验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染指甲

有些七夕习俗在“乞巧”之上还有“乞美”的内容。 我国多地旧俗在七夕用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说是可使手指灵活,纺织时手指不抽筋。 染指甲这个习俗,除了“乞手巧”的含义,当然还是为了美丽。 同样,七夕日用槿树液洗头发、以及用脸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风俗,也寓意着“巧上加美”的祈愿。而姑娘们说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则更是充满了对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温柔想象:女儿家的心事,柔软又美丽。

外国人怎么过七夕?

在韩国首尔的南山韩屋村,一名妇女展示古时织布的过程。向游客展示韩国传统风俗。 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 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一样,都为农历七月初七。

值得一提的是, 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 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

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