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4年助147万人稳定脱贫
信宜市白石镇垌新村村民采摘南华李。珠海市驻信宜工作组供图 |
精准扶贫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讲话精神,连续实施两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行动,坚持“靶向疗法”。
在2013年至2015年的新一轮“双到”扶贫开发中,广东如期高质量顺利完成对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2571个相对贫困村和21个扶贫开发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任务。2016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方日报记者 胡新科
精准识别176万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其核心内容是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广东把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行精准化帮扶,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2013年,广东启动新一轮“双到”扶贫,靶向精确瞄准相对贫困人口成为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广汽集团驻连州联西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夏强告诉记者,2013年初自己进驻联西村,当地提供了一份360户贫困户名单。在数月入户走访中,夏强掌握了每个申报贫困户家庭的基本经济数据,最终确定315户符合帮扶标准。
2016年,广东启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夯实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础,全省派出驻村工作队1.2万余个,2277名村第一书记和驻镇驻村工作队员4.1万余人,对贫困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对相对贫困人口的核查识别中,我省共有32.67万人次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摸查,按照“两个全覆盖”,即逐户核查,不漏一户一人,逐项核查,不缺项漏项,实现整村全覆盖和相对贫困人口信息全覆盖。
按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2014年不变价)的标准,我省新时期精准扶贫共认定全省农村70.8万户176.5万人为相对贫困人口。
精准识别“找真贫”,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年投入资金346亿元
确定了谁是真贫,摸清了致贫原因,下一步就要落实精准脱贫。
在新一轮“双到”扶贫中,广东把2571个贫困村和20.9万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帮扶目标和具体要求,分配落实到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中直驻穗单位、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和贫困村贫困户所在市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全省国有企业、社会团体。三年之间,3599个帮扶单位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
在珠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对口帮扶的信宜市白石镇垌新村,2013年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培训南华李种植技术、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带动全村500余户村民参与,将村里原有的500余亩南华李种植产业扩大到1500余亩,并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解决销路。
2013年至2015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至2015年底,帮扶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220元,比2012年增长近2.6倍,超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90.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2571个相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1.14万元提高到10.2万元。同时,我省还完成了“两不具备”移民搬迁3.8万户、16.8万人。
据统计,2016年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用于我省扶贫开发的投入总计143.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7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14.02亿元,市级财政资金23.13亿元,县级财政资金4.86亿元。
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的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2016年我省57.3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新时期脱贫攻坚部署实现良好开局。
权威访谈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
广东扶贫善用“大数据”
南方日报:广东一直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建立了“双到”扶贫模式,以实践创新贯彻精准扶贫理念。您认为广东“双到”扶贫的成功关键在哪里?其亮点有哪些?
陆汉文:在扶贫开发中,一些地方长期存在贫困人口漏出和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扶贫效果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面临精准识别难、精准施策难、精准评估难等困难。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率先认识到集中力量解决贫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进程中的战略意义,充分社会动员,以强有力的考核机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广东“双到”扶贫的一大亮点就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大数据”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
南方日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13年珠三角六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八市,并将其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您怎么评价广东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的举措?
陆汉文:尽管广东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轻于西部一些特困地区,但广东省内区域发展差距在全国是最大的,比江浙等省要大。广东推进扶贫工作,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创新发展结合,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提供了好机遇。互利共赢是对口帮扶的基本思路,珠三角资本和技术向粤东西北转移,对双方有利,并通过土地、税收分成、考核指标分解计算等措施强化互利共赢关系。
第一现场
信宜学地村
产业扶贫“造血”脱贫
根据部署,珠海市对口帮扶阳江阳春市,茂名电白、化州、信宜、高州五市(区)。
信宜市北界镇学地村村民梁家凯便是其中之一。“家里一共三口人。自己是唯一的劳动力,但没有技术,老母亲80多岁了,还有个孩子”,梁家凯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想过出去打工,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
2013年11月,在珠海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导下,保亨利种养专业合作社进驻学地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蔬菜基地。
合作社负责人梁锋告诉记者,蔬菜基地为村民带来了多种增收渠道,一是租用农户田地,支付村民土地租赁费每亩900元;二是聘请贫困户和村民在基地务工,采取绩效工资政策,每月能拿到工资1500—1800元。
目前共有138户村民参与到基地种植中。由于产业定位准,品质较好,三年来基地种植的黄秋葵、豆苗等特色蔬菜供不应求。
在学地村,帮扶工作引进华檀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2000余亩檀香树种植基地正焕发着生机。
“基地有两种分成模式,一种是收租金的村民按4%的股份分红,一种是以山地入股的村民按10%的股份分红”。学地村村支部书记陈胜有告诉记者,檀香树种植基地由公司提供资金、种苗、技术、肥料、经营管理,村民和村集体以山地资源和劳动力入股。
在对口帮扶中,珠海市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坚持政府主导,搭建扶贫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珠海特色的“一主四化”(即:政府主导、平台化、产业化、基地化、市场化)产业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