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房超5万每平却“小病丛生” 微改造有望破解困局
■在越秀区均益路旁的街心公园,几位老人在健身、闲坐。此处将进行微改造,扩大休闲健身区域的面积。 受访者供图
广州城市更新将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93个,将成社区治理良方
近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公布了《广州市2017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11个,是去年的两倍多,而且微改造项目大幅增加。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其中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就有93个(详见新快报2月13日A03版报道)。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计划》中的微改造项目,多数是人居环境改善类项目,实施的社区都是成熟社区。
既然是成熟社区,为什么还要改造、更新呢?微改造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为解答这些问题,新快报记者近日在广州市各区进行了走访。记者走访发现,被列入《计划》人居环境改善类项目的社区都已“小病丛生”,有社区内学位房价格最低也要5万元/平方米,却存在建筑老旧且分布结构不合理、卫生不尽如人意、有安全隐患等诸多毛病。加上缺乏物业管养,街坊生活不便,社区治理难度不小。在一些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微改造的社区,居民们纷纷为身边的变化叫好。而在即将微改造的社区,人们充满了期待。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罗汉章 谢源源 邓毅富
【现状:斜坡落差达2米 旧楼外墙剥落】
●越秀区启明社区
连片民国洋楼与老旧社区仅隔一条街
“在微改造项目中,我最喜欢人居环境改善和旧楼改造项目,因为我们社区中很多邻里矛盾就是因为这两件事没做好引起的。”谈起此次广州市城市更新计划,越秀区大东街启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浩如是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启明社区最有名的是民国小洋楼,据统计,在仅仅0.119平方公里左右的辖区面积内就集中了65栋别墅,其中3栋已被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12栋被评估为广州市历史建筑,并已挂牌。启明社区因附近有署前路小学和培正小学,学位房最低价格也要5万元/平方米。
启明社区由启明片区和署前片区合并而成。上周五,新快报记者走访启明片区,看到这里连片排列着民国洋楼,红墙绿瓦,街道整洁,不时有市民到此拍照、参观,但社区内十分安静。
可仅仅隔着一条庙前西街,新快报记者在署前片区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多数楼房是旧房子,社区老旧,多处区域存在卫生、安全等问题。比如,在仑园2、4、6、8号大院对出位置,由于没有垃圾房,垃圾桶被随意摆放。而这里没有狗厕所等设施,在一处石阶旁的小斜坡虽经清洗,仍能看到宠物便便的痕迹。走进该大院,可以看到一个半月形平台,平台上堆放着烂单车等杂物,绿化带上有几只流浪猫在“休闲”,绿化植物杂乱无章。在庙前西街24号、44号等区域,同样有脏乱情况。而在仑园19号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对出位置,有一条斜坡,与东面地下有落差,最高处的落差高达2米左右。由于没有护栏,孩子、老人稍有不慎,很容易跌落地面而受伤。
●海珠区晓港东社区
社区内约三分之一旧楼外墙成“危墙”
事实上,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微改造的起因或直接或间接都是由社区、楼宇老旧引起,微改造的对象正是老旧的社区、建筑物。
在今年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海珠区有10个改善人居环境类项目入选。其中,晓阳街片区和晓港东片区微改造项目均在昌岗街晓港东社区。
昌岗街城管科负责人潘晟告诉新快报记者,晓港东社区的楼房多有三四十年楼龄,排污渠道堵塞,污水横流,饱受诟病。该社区紧邻中大布匹市场,不少商家及物流公司在此租房当仓库,各种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也给街坊造成了很大困扰。
新快报记者走访该社区发现,一些住宅的外墙出现大面积脱落,露出泛黄的砖头。在墙面随时可能坠落的住宅外,尽管贴着“外墙剥落 危险勿近”的提示牌,仍有运送布匹的货车停在路边,司机対提醒视若无睹。在外墙受损的住宅旁,还有居民在楼下打乒乓球。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社区现有约三分之一的老楼存在外墙剥落的问题。潘晟说,去年找了“蜘蛛人”清理过一处“危墙”,消除隐患。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微改造有望帮助小区居民解决这一难题。
【改造:烂路上铺地砖 下水道换波纹管】
●荔湾区西村街
锈迹斑斑铁丝网 变成琉璃瓦顶砖墙
荔湾区西村街是旧城区,辖区内有众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宿舍楼,现在已演变为单位型社区居民楼。据统计,西村街有单位型社区居民楼262栋,居民10025户,占全街居民人数的50%。这些楼房楼龄基本上在30年以上,由于长期缺乏物业管养,化粪池爆管、自来水水压不足等基础设施问题长期存在,高居辖区内居民投诉类的首位。
今年67岁的莲姨在协和社区西湾西街大院内住了40多年,她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指着一处斜坡说,以前整个大院都是烂路,下雨就更难走了,不时发生老人上斜坡时摔伤的情况。西湾西街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下水道用瓦管铺成,很多因年久失修而堵塞,遇上雨天污水直接流到外面。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去年,西村街进行微改造工程,涉及辖区内的大岗元、协和等三个社区,投入资金约350万元。微改造涉及项目包含化粪池整改、道路整改、门禁系统安装等大项,各个项目在去年10月开始至去年12月陆续完工。
效果如何?莲姨说:“大院重新铺了地砖,还在斜坡增设了扶手。”而下水道改用直径60厘米的波纹管后,大院再没出现污水外溢,这些波纹管至少能用50年。
荔湾区西村街大岗元社区广啤雅苑是房改房,一直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加上楼龄较长,大院内时常出现化粪池堵塞等情况。花基、防盗门等也年久失修。西村街道办城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大院居民多为啤酒厂退休老人,靠他们自己筹钱翻修并不现实,所以从2015年开始,广啤雅苑陆续开展一期和二期微改造项目。
“从前这里就是一道铁丝网,上面锈迹斑斑。”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该负责人指着广啤雅苑入口处的一道围墙如是说。记者看到,这道围墙现已变成琉璃瓦顶、干净整洁的砖墙。在大院里,以前锈得不能用的信箱换成了崭新的信箱。在各栋楼房入口处,新装的铁门设有楼宇防盗对讲系统,入口及每一层楼道均配备了感应电灯,安装门禁系统后,每户居民都配备了门禁卡。破破烂烂的花基修葺一新,铺上了透水砖,还种了桂花树。
●海珠区晓港东社区
人行道建起花坛 防止私家车乱停放
与荔湾区西村街一样,其实广州各区都有一些街镇、社区,已经启动了微改造。比如,海珠区昌岗街就于2015年着手开展晓港东社区微改造项目,为此投入逾200万元。
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晓港东社区,从东晓南路进入晓阳街,看到几名工人正在街边修花坛。昌岗街城管科负责人潘晟说,晓阳街微改造除了会在人行道建花坛,还会铺设沥青加高路面,以遏止私家车乱停放堵塞消防通道、破坏人行道地砖等行为。记者看到,在已修复排污管道的住宅楼下,地面新铺了地砖,街坊再不用担心污水溢出臭味四溢、寸步难行。晓港东小学门口新增了监控摄像头,附近的社区广场地面经过重新翻修,过去的泥地上也铺了地砖。
“原来没人管,也没钱修。”在小学门口等孩子放学的家长李先生说,住在这里的多数是企业职工,房子是以前单位分的,没有物业管理,问题丛生,混乱无序,因此大家对微改造都很支持。
●天河区石牌村
铁皮建的单车棚 如今变成街心公园
天河区石牌街的石牌村户籍人口不到万人,却租住着外来务工人员约8万人。自去年7月起,石牌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在石牌村绿荷西大街正式动工,绿荷西大街、绿荷南横路、豪居大街摇身变成具有岭南特色的街巷。
新快报记者在绿荷西大街看到,昔日破损严重、凹凸不平的水泥路铺设了新石砖,路面拓宽了,还增加了供行人休息的石凳,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改头换面挂上了红灯笼。石牌三骏企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升级改造工程涉及豪居大街、绿荷南横路、绿荷西大街至槐苑路段的沿街商铺首层外立面、地面、围墙栏杆等。
在绿荷西大街与绿荷南大街交界处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空地,原是一处用几块铁皮搭建的简易单车棚,现在已被改建为街心公园。公园左侧新建了石牌历史文化景墙,展示当地民俗。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继石牌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后,二期升级改造工程也会推进。岭南街巷的改造将向村内延伸,沿着村道直至石牌西路。
■天河区石牌村绿荷西大街经过改造,道路、沿街商铺焕然一新。 新快报记者 方阳麟/摄
■有人在越秀区均益路旁的街心公园烧纸拜祭。此处将进行微改造,调整绿植分布。 受访者供图
■海珠区昌岗街晓港东社区部分旧楼外墙剥落的现象严重。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越秀区大东街启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浩指着辖区内一栋楼房,说明居民乱放杂物的情况。 受访者供图
【未来:“进了花园酒店就不敢随地吐痰”】
●越秀区启明社区
建垃圾用房小广场还考虑到共享单车
社区老旧,居住环境问题丛生,亟需整改;可另一方面,这样的社区已经很成熟,推倒重建根本不可能。进行微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成为这些地方城市更新最现实的途径。
越秀区大东街启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浩告诉新快报记者,此次微改造,将分5个节点依次进行。比如,对仑园2、4、6、8号大院,会缩减、修整绿化,建垃圾分类用房。“起码将垃圾桶放在垃圾分类用房内,解决卫生问题,也让居民不再乱扔垃圾”。此外,还开发利用原有空位,建设居民活动休闲小广场等等。“我们甚至准备建单车架,不仅让居民将单车放好,游客、居民如果骑共享单车到此处,也有地方放”。而在仑园19号的斜坡上,将建起护栏,保护街坊。
这还不是李浩想要的最终结果。“不是做完就算,而是要交给居民使用,由他们自己来管理,从而提升街坊们的社区意识。”李浩举例说,一些旧楼的水管、水泵旧了,有的水管开裂漏水,导致楼内水压低。现在居民们消极对待,等水管、水泵烂到没法用,就找媒体记者进行报道,以图解决。“以后进行微更新,由政府出资修好公共区域的水管,再发动居民集资修好自有区域的水管”。
在李浩看来,环境会改变人,人居环境变干净、漂亮了,街坊就会主动爱护设施。他打了个比方来形容这种现象:“相信你进了花园酒店,就不敢随地吐痰了吧。”
●越秀区华侨新村社区
将实现三线下地 并修复道路及台阶
同样在越秀区,华侨新村社区的微更新更令市民关注。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和广州市政府首批推出的14个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华侨新村享有“中国华侨第一村”的美誉。可是,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变迁,也让华侨新村客观存在着部分路段路面破损、部分建筑物和城市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居民活动场所简陋老旧、排污系统破损等情况。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华侨新村社区微改造项目于2016年6月6日正式立项。在筹备期间,有关部门曾召开6次微改造专题会议进行综合协调,设计方案修改了8次,最终在去年10月敲定了概念设计方案。
该社区微改造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首要内容,总体方案紧紧围绕着三线下地、道路及台阶修复、绿化升级、居民文化娱乐场所打造、围墙外立面改造翻新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友爱路与和平路路段将进行三线(网线、通讯线和电话线)下地、破损路面修复、老旧人行道路面改造(人行道改铺红色透水砖)、人行道栏杆修整(铺设沥青路面、栏杆刷漆、立柱贴面修整)和道路绿化提升等。
与此同时,将对主入口区的华侨新村牌坊路口至环市东路区域进行改造,包括刷新华侨新村入口处的牌坊、整饰牌坊门口的景观石等;在靠环市路的主入口和淘金路入口分别打造仿古文化墙。对文化活动中心区的改造,将围绕华侨新村邻里活动中心打造周边的配套室外活动空间,修整范围包括附近友爱路段的简易棚、花池以及部分老旧居民楼的外立面。
征集民意 居委用上了“大字报”
在广州市各微更新项目的立项过程中,有关部门充分征集了民意,形式多种多样。越秀区启明社区居委会甚至用上了“大字报”的形式。
荔湾区西村街道办城管科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改造开始前,街道方面要上门听取每户居民的意见,并收集经居民签名的意见回执。西村街专门成立了微改造的组织监督管理机构,各社区的建设管理委员会由社区居民和居委会成员组成。今年西村街微改造项目将涉及增埗、广雅等三个社区。现已收集完居民意见,进入现场勘察阶段,将根据民意和资金情况,从解决居民最迫切需要入手,确定改造项目。
李浩则告诉新快报记者,越秀区大东街启明社区在2014年底、2015年初初步收集居民意见,在2016年8月正式收集意见,在此过程中甚至用上了“大字报”。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看到了这些写着居民留言的纸张。
“仑园2、4、6、8号大院有一个住户,实在无法忍受脏乱,自费铺好了大门口靠近自己家那块地方的地面。我贴出告示,将此事告知其他居民,征求他们对微改造的意见,结果收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李浩说,他将收集的意见汇总,再交由居民讨论,能自己解决的先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尽量利用此次城市微更新进行解决。
数字
荔湾: 今年完成40个社区微改造项目
2016年,荔湾区发布了《荔湾区老旧社区微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用三年时间改造126个社区。2017年,荔湾区共有40个社区微改造项目列入《广州市2017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正式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共向市申请城市更新专项资金补助8041万元,以上项目计划2017年12月全部完工。
未来几年,荔湾区将在老城区内建设连接陈家祠、动感小西关、粤剧博物馆、上下九骑楼街、十三行创意集市、清平养生坊、沙面等10个文化景点的慢行系统,并建设若干停车场,构建北部片区宜居宜乐的旅游生活一体化网络。该项目已列入《计划》中,并安排前期经费480万元,计划2017年完成慢行系统的规划方案和可行性研究工作。
越秀:
优先实施7个社区微改造项目
新快报记者从越秀区有关部门了解到,该区17个社区已基本完成微更新前期工作,包括基础数据摸查和立项,改造方案编制和报审等工作。其中15个社区计划在今年2月底招标,选定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今年广州城市更新项目中,越秀区有2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优先实施六榕街兴隆东社区、大东街启明社区、流花街桂花岗社区、洪桥街丹桂里社区、华乐街华侨新村社区、梅花村街东风二社区、登峰街宝汉社区7个社区的微改造,计划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其余20个老旧小区计划今年底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