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万氏兄弟:想做“3D错觉艺术”版的敦煌壁画
万氏兄弟:哥哥万以琚(左)万以珩(右)。
大洋网讯 提起“万氏兄弟”,或许人们大多数时候脑海里蹦出的是中国美术片开拓者:万古蟾、万超尘、万籁鸣、万涤寰四兄弟。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让画“动”起来的艺术家。而在广州,也有一对“万氏兄弟”,哥哥万以琚、弟弟万以珩,这对“85后”双胞胎则是国内首对让画“立”起来的3D地画艺术家。
“3D地画”,又叫“3D错觉艺术”,源自西方街头。相比油画、国画等,“3D地画”虽属于一种艺术形式,目前却鲜少在国内高校设立学科专业。万以琚和万以珩两人却在这个起初被大众认为是“不入流”的领域里,坚持了16个年头。从2004年开始引用、学习西方的3D地画,到2012年成为“世界上最长3D地画”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再到之后3D地画市场涌动、画作质量良莠不齐令人担忧……如今,经历了诸多变化的万氏兄弟算是“千帆尽过”,他们依然保持着16年如一日的自律与热情,几乎每天作画时长超过12个小时,他们一边玩新花样,如将新潮的“锦鲤”等元素加入到3D地画之中;一边玩旧事物,如用绘画的形式改造海珠桥等城市街景。
采访中,兄弟俩毫不隐藏自己的野心。万以珩称,未来他们还想用3D错觉艺术打造中国的大山大河,甚至是敦煌壁画,“潮流是不断在改变的,但我们的初心一直没有变,那就是将带有中国元素的错觉艺术一路传承发扬下去。”万以珩说。
采访万氏兄弟是在他们新开的位于琶洲的“自觉”艺术馆内。馆内正中央,是万氏兄弟两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创作的一幅面积约三十平方米的3D立体画,花卉、动物、流水……鲜艳明亮的色彩显得整幅画童趣十足。定睛一看,画中还有不少闪烁的光亮。“那些是施华洛世奇元素,”万以珩之后笑着谈及:“你肯定没想到,这次我们用了上万颗钻石点缀,也算是一种突破。”
大胆而细腻,是万氏兄弟画作的风格,也是他们的性格特质。万以珩特别喜欢用“我觉得”三个字,“我觉得艺术应该是百搭的”“我觉得艺术不只是一个作品,更是一个工程”“我觉得不是商业化的艺术不是好的艺术”……聊起“艺术”,万以珩有说不完的话,且“金句频出”,总能令人眼前一亮。
一位参观者与万氏兄弟的3D地画合影。
从自学摸索到“被模仿”
万以琚与万以珩是土生土长的“西关少爷”,或许是从小受到爸爸的影响,兄弟俩从小便热爱艺术。爸爸是广州泥塑传承人,大学时,兄弟俩便报名了广州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还在学校时,兄弟俩便早已获奖无数。第一次接触西方3D地画是在2004年,“第一次见到后就被它深深吸引,这种艺术太神奇、太刺激了,很容易与人互动,而只有与人有交流的艺术才有生命力。”于是,兄弟俩很快便开始在3D地画上发挥起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扎实的专业雕塑绘画基本功,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帮助。“3D错觉画法是写实的,它与东方的写意风格不同,更强调阴影、立体感。”万以珩说,而这也让兄弟俩共同创作一幅大型3D地画作品有了可能性,“我们俩的水平和审美都是差不多的,所以画风也总能保持一致。”
一开始训练3D地画,兄弟俩是从学习国外3D地画艺术家的作品开始的,“我还记得我们的第一幅画卖出了几千块钱。”直到后来,兄弟俩开始结合自身的雕塑基本功和环境设计能力,对技术进行改良,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科幻风格。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开始通过互联网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越来越多的艺术馆、商家等开始找上门来。2012年,无疑是兄弟俩的高光时刻,凭借全长为148.63米的《时尚之都、理想之城》,万氏兄弟为中山绘制出“世界最长3D地画”,并创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一幅以一条地下电梯为主线,虚拟的一个后现代地下空间,顺着电梯下去,周边则悬浮着飞行器等“交通工具”。
如今,回忆起这个时期,万以珩坦言:“其实新鲜感不到一个星期就没了。后来很多公司开始抱着投机的心理涌入这个行业,画作的质量又是良莠不齐,我们的画出一个就会被抄一个,最后导致3D画被卖得价格很低。等风潮过后,许多公司纷纷转行,最后只有我们坚持了下来,因为是真的喜爱。”
锦鲤(3D地画)
用3D地画“盘活”城市建筑
“潮流总是在变的,过去的3D地画可能是一个网红打卡点,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将它变成了一个片区的文化,这就是当艺术有了大众之后所拥有的力量。”万以珩缓缓地说。
从2012年至今,万氏兄弟用画笔为城市留下了不少“痕迹”:在佛山市南海区罗行村,兄弟俩将3D画与古村的竹编文化相结合,将古村“画活”,村落不仅更美了,还成为网红景点,吸引了不少珠三角市民前去打卡。去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珠广场换新衣,兄弟俩又在海珠桥底画上了一卷漂亮的木棉花画卷,使之成为一抹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但是起初的万氏兄弟,实际上并不是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可的。“很多人一开始没有办法接受这种文化,认为它是不入流的,但是对于那些我们都不会在意。一天到晚不停地画就对了,所以比我年纪大的艺术家,他的画作数量可能没有我多;比我数量多的,竞争力或发挥力或许没有我们好;并且我们还是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艺术家。”万以珩笑着说,言语里满是自信与坚定。
“将两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在广州美术学院,万以琚和万以珩时不时还会前去客座授课,讲授3D地画。“目前3D地画在学校里没有设立相关专业,但是我们希望未来能把它变成一门学科,把它推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它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种类。”万以珩说。如今,国内专职从事3D地画的艺术家并不多,作为国内3D地画的“领行者”,同时也是广州泥塑非遗传承人,万氏兄弟说,他们想将这两种工匠精神都传承下去。
而至于如何传承,万以珩认为,离不开将艺术商业化、正规化、产业化如打造泥塑IP,建立其产业链条:“我不支持艺术家单干,艺术家一定需要一个团队,这样他才能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创意。艺术家也不应该休闲,应该要像一个设计师、建筑师一样,自律性要强,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艺术家更不能与市场相脱节,不是商业化的艺术不是好的艺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