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近30宗“三旧”改造项目完工
制图/杨智宏
东莞时间网讯 5月15日,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以“‘三旧’改造为科技创新企业做好用地支撑”的节约集约用地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凤岗镇凤德岭村东莞深证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平科技园、东坑镇三甲工业城地块改造现场采访。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以大力推进“工改工”等“三旧”改造,打造土地二次开发的模范区。目前,全市近30宗“三旧”项目全部或部分完工。
压力:开发强度仅次于深圳
未来可用新增建设用地只有23万亩
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后备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土地资源现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将成为我市土地利用方式和新增用地空间的新常态、主战场。引入高水平的市场主体,推动连片组团式改造和产业升级改造,成为“三旧”改造的主攻方向。
“中央明确要求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该负责人透露,今年起,珠三角城市新增用地指标将比往年明显缩减,并且下达年度新增用地指标的同时下达“三旧”改造年度任务指标,“三旧”改造年度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将与下一年度的新增用地指标挂钩。
据了解,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44%,部分镇街突破50%,开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深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划可用的建设用地只有16万亩,即使按50%的生态极限线,未来可用新增建设用地也只有23万亩,依靠新增用地承载新增投资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现状:总体进度逐步加快
34宗改造项目正在动工建设
早在2009年,东莞被确定为“三旧”改造试点后,就开始了土地二次开发的探索。经过5年多的狠抓实干,东莞市“三旧”改造政策不断完善,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企业、村集体、原权利人等各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
为使“三旧”改造由试点工作顺利转为常态化工作,我市对现有“三旧”改造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建立健全改造单元统筹、年度实施计划、批后监管退出等机制,加强“三旧”改造常态化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质增效。
如今,全市批准改造项目281宗,已有81宗项目完成拆迁安置工作,63宗项目已经供地,34宗项目正在动工建设,近30宗项目全部或部分完工。
下一步:用地支撑
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土地供给
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为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东莞市以“三旧”改造等方式拓展用地空间,保障科技创新项目顺利落地。
首先是优先配置增量指标。近四年用于创新科技类项目新增指标约2.4万亩,占指标总量36%,推动了松山湖台湾科技园、大学创新城、天安数码城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促成了南城、塘厦、常平等5个转型升级基地认定,保障了华为终端、中国电子、中集集团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落地。
其次,实行差别化供地,学习深圳经验,专门出台科研用地管理办法。有效保障了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中以水处理产业园、阳光保险南方后援中心等科技项目落户东莞。
再次,提供“三旧”改造存量空间。确立“工改工”为“三旧”改造主方向,采取财政补助、租金补贴、厂房统租、税收分成等措施,重点支持旧厂房改造引进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实现“旧瓶装新酒”。至今共完成科技创新类项目改造19个,改造面积1100亩,引进高科技项目12个,以“零增地”实现产值8倍增长。通过“三旧”改造先后建成了南城高盛科技园、常平创新科技园等2家国家级孵化器和10余家市级孵化器、研发中心。
该负责人说,今后我市将从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主攻“三旧”改造,把全市用地主战场转移到“三旧”改造上来,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土地供给;
同时为科技创新类项目提供用地保障,继续在指标配备、用地报批、供地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千方百计满足科技平台、孵化器、创客空间用地需求;
另外,还将研究增量指标分配与“三旧”改造成效挂钩的用地调节政策,以少量新增指标撬动连片土地整合开发,为谋划、建设更大的科技平台和科技项目提供用地支撑。
改造案例
东坑三甲工业城
整合资源成为东坑第二个中心门户
东坑镇三甲工业城地块改造项目位于东坑镇三甲片区内的旧厂区工业城地块,东至骏达路,南至宝柏工业区,西至三甲工业城以西道路,北至东兴中路。改造面积5.2351公顷,现用途为工业区的旧工业厂房、旧商铺,1987年该区域土地由镇政府征用,后由东坑镇采用政府主导方式进行改造,完成征拆后以挂牌方式供地,引入开发商进行建设。
据该区域负责人介绍,三甲工业城主要引入电子通讯产业,政府会以资金资助等方式支持企业,同时鼓励经济效益低,或者原本计划转型的原企业转型升级。
三甲工业旧区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多方受益,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东坑镇其他“三旧”改造项目发展。“三旧”改造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效提升产值、税收和土地利用效率,创造就业岗位2600个;在社会效益方面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政德路产业服务区及鹰岭商业步行街,形成带动能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聚集人气、商气,成为东坑第二个中心门户,辐射提升周边土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