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北部三镇联动发展的三道命题
相信不少人都会惊讶,在佛山这个“镇域经济”如此强大的富庶之地,居然还有镇街至今尚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与中心城区的交通接驳一度仅靠一条长年超负荷运作的危桥,甚至连在当地工作的干部都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
直到上周,三水组织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亲临地处珠三角北部边陲的三水芦苞、大塘、南山三镇实地走访调研,把脉其现状问题与未来方向时,才让这片长年发展滞后的区域首次进入系统性研究的视野。
据统计,在三镇318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近4成的土地上,聚集人口仅为10万人左右,不足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2013年产出的GDP仅为152.39亿元,约占全区20.32%,税收7.86亿元,仅约占全区的11%。
也因此,在去年三水提出“一主三副三板块”的发展战略时,即将地缘相近、资源禀赋相似的芦苞、大塘、南山三镇划为北部板块,此后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和探索实践后,最终明确以大塘为中心,整合芦苞、南山两镇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然而,与其他周边区域同样通过镇街联动实现片区整体崛起的案例不同,三水北部三镇并非强强联手,由于各自在产业发展、城市环境等方面均无足以统领全局的绝对优势,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强弱联合的格局。
这种“弱弱联合”的态势,不仅让相关镇街的干部在谋划发展大计时煞费思量,连不少属于社会各界精英的决咨委委员也感叹,要为北部联动发展觅得破题良方殊为不易。在两天的考察和研讨活动中,委员们在发力二产还是深挖三产资源,是承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制造业还是主动转型发力环保、电商等新兴产业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少的分歧。总体来看,对于北部板块的发展路径和前途方向,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区域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问题事关该区域当前乃至此后多年的前途命运,聚众人之智,多方问计商榷,更利于进一步降低重大决策失误的风险。在笔者看来,尽管战术层面尚有待进一步斟酌研究,但在战略谋划的层面,或许需要在以下三个维度上反复深思。
首先,从宏观视角来看,对北部板块的方向研究,不仅要突破一镇一隅的空间界限,更要跳出北部,置于三水甚至珠三角北部与粤西北地区互动衔接的格局之中,通盘谋划北部板块的发展大计。
无论是地缘、历史还是现实,三水的北部三镇都与周边的清远、四会、花都等城市关联密切。而近年来随着粤东西北地区的快速崛起,以清远石角、四会大旺为代表的新晋产业园区,在自身丰富且廉价的土地要素和上级政策资源倾斜的联合驱动下,其发展势头相比起三水北部三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其中当然不乏辐射带动机遇,但更可能面临的是被虹吸的风险。随着肇花高速等对外的骨干路网日渐完善,以及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兴起,北部三镇需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突出产业集群和行政服务的相对优势,审慎规划产业路径,尽量避免与周边的同质化竞争。
其次,从中观视角来研判,与珠三角大部分地区相似,“镇域经济”的发展在三水实现跨越式崛起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以镇街为主体的园区经济,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下,彼此间的“你追我赶”催动起资源、资本、资产在早期的快速积累。但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原有依靠镇域经济体“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必将难以为继。
尤其在三水北部三镇这种相对弱势的组合下,继续沿袭镇街相对隔绝的惯性理念和体系,往往容易离散消解三镇联动的合力和冲劲,就目前北部三镇的发展水平而言,大塘虽然已明确为板块中心,但辐射和服务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今年以来,三水整合北部板块行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希望以此助推北部板块的崛起。但在现行的镇街管理和考核体制下,如果单纯注重对中心区资源要素的汇聚,而不从机制体制层面对三镇的内部分工、利益共享的关系进行重构理顺的话,最终可能会由于镇域发展的失衡,而陷入表面“兄弟齐心”,但实质“貌合神离”的困局。
最后,着眼于微观层面而言,北部三镇由于相对后发保留了难得的优良生态环境,在启动新一轮发展的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产业、环境、城市的“金三角”关系,立足点则在于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其中,芦苞依托现有的相对完善城镇化基础和资源,需审慎考虑三次产业定位及相互间的关系;大塘则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区域中心吸聚人气,力促产城人融合;南山则要借鉴大塘工业园环保运营的经验,在兼顾产业发展与生态维护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区域竞争中的后发者而言,既然能够“耐得住寂寞”,守住了生态底线,蓄积了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后发优势,就注定其在区域角逐中必定是“打持久战”,而非“只争朝夕”。或许,三水北部三镇当下首要明确理顺战略思路,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