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下南村以“换穷业”实现“拔穷根”
扶贫工作队结合下南村实际,计划发展旅游和特色种养。(连志城 摄)
●本报记者 李盈子
“植被青翠密,山涧鸟语鸣,老屋古朴美,恰似在桃源。”这是蕉岭县新铺镇下南村的真实写照,而在这个青山掩映、碧水环绕的村庄背后,记者也发现了贫困的一面:离镇不远地处偏,大桥不通路被阻,百亩良田遭水荒,老人妇儿多留守……
“精准扶贫,斩断穷根,关键靠富民产业。”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驻蕉岭县新铺镇下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海进说。他告诉记者,省委书记胡春华在梅期间调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时,提出“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产业扶贫,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要求,让扶贫队更加坚定、大胆地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治水修桥完善基础
下南村现有人口514户2010人,其中贫困户83户225人。在吴海进看来,除了患病、残疾等因素外,缺乏产业是该村贫困的主因。
55岁的贫困户林庭春告诉记者,1982年村里曾办了个水泥厂,但2010年时破产倒闭了。“以前村里有170多人在水泥厂工作,随着水泥厂倒闭,我们也失业了。”林庭春说。没有产业支撑,每家每户只能靠从事传统农业过日子,稍微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记者在村庄走了一圈,发现村里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因水利设施滞后而处于荒废状态;村里唯一的一座大桥(原下南大桥)已被冲垮,通往镇里的快捷道路成了“断头路”。吴海进认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扶贫工作队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建设资金,推进大桥重建,目前施工队已进场准备开工。同时,扶贫工作队计划今年动工兴修水利工程,复垦荒废农田,助推产业发展。
多业并举连片开发
下南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8万元,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600元,发展基础薄弱,该如何产业兴民?吴海进给出的答案是:“拔穷根”要靠“换穷业”。
通过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脱贫需求以及市场调研工作,扶贫工作队明确了多业并举、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将“文化旅游+扶贫”“特色种养+扶贫”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主导产业。鉴于该村生态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扶贫工作队计划通过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村,让贫困村、贫困户从旅游业实现稳定增收。同时,扶贫工作队拟按照“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发展竹稻米种植和艾草羊、泉水鸭养殖等特色优势种养殖业,并开展技术培训,引导贫困户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达到建设一片、脱贫一片、致富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