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宣布加工肉制品致癌 各国反响强烈呼吁均衡饮食
原标题: 世卫组宣布加工肉制品致癌 各国反响强烈呼吁均衡饮食
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将生鲜红肉,也就是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仅次于前者的“致癌可能性较高”食物。世卫组织提示: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火腿等,会使罹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增加18%。”
这一消息经社交平台疯转发酵,被打上“火腿腊肉致癌”、“加工肉致癌”的标签。人们纷纷在问:“究竟还能不能愉快地吃肉了?”
说到香肠,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德国。德国是个肉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平均每个德国人每天摄入的肉类达到160克。在这个“香肠王国”,世卫组织的说法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扔到当地人的餐桌上,引发了一场关于肉类食品与健康的大讨论。德国政府部门公开发声,力挺德国香肠和肉制品,超过半数的受访德国人表示,不会受世卫组织报告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的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火腿、香肠、腊肉、熏肉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就如同奶制品一样,都是普通德国家庭餐桌上的必须品,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可以说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扔到了德国人的餐桌上。德国食品与农业部部长施密特已经公开表示,民众可以放心的食用德国的香肠和肉制品等,没有必要为此担心。同时德国民众也展开的激烈讨论,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为了自身的健康,今后将减少肉制品的食用量,但是超过半数的意见发表者表示,不会受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影响,继续自己的方式,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2014年,澳大利亚人均食用的肉制品的数量已超过了美国,达到人均90.21公斤,成为世界第一。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说,加工肉致癌的消息在澳大利亚同样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为此,澳大利亚的相关部门和协会纷纷出面,为肉制品站台。
胡方介绍说,在澳大利亚吃的肉当中,红肉以及火腿、培根一类的肉类加工品的所占比例非常的大。为了肉类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很多的机构和个人站出来对这一条消息持有反对的态度,澳大利亚的肉类研究和发展机构表示,红肉可以为身体和头脑的维持良好的运作,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周如果3-4次吃大约100-200克的肉,很难相信这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当然澳大利亚的癌症协会的一份数据,同样让人无法反驳,那就是澳大利亚六名肠癌患者当中的确有1人的病情可以归咎为食用了过量的红肉以及肉类加工品,澳大利亚的农业部长乔伊斯认为,在当今社会人们或多或少的总会遇到一些致癌物,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吃不吃香肠,而是在于均衡的饮食。
阿根廷是产牛肉的大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全球华语广播网阿根廷观察员王觉眠说,红肉可能致癌的新闻在阿根廷引起广泛讨论。但从学界到业界,再到美食博客的名博主们,他们大多认为:不要让媒体夸张炒作的新闻去影响公众的生活,与其纠结能不能吃肉,不如更多地关注肉类食品保存和烹饪方法的科学性来得更实际。
王觉眠说,阿根廷的营养学家、肿瘤专家和美食家各方人马都纷纷站出来发表评论。阿根廷学术界对这个新闻的内容还是基本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他们强调,要注意到红肉并非是致癌的第一食物,而是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所以阿根廷的专家认为不必过于紧张,也不必就此对公众大声齐呼,避免大家对红肉和加工类的肉制品产生阴影。阿根廷饮食协会的会长表示,应该让公众理性的消费肉制品,不要让媒体夸张操作的新闻去影响公众的生活,阿根廷美食博客的这些名博主们也纷纷表示,与其把红肉打成致癌的标签,不如让大家关注食物的保存和烹饪方法的科学性,因为隔夜加工的肉类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硝酸盐,而传统的烤肉方式对脂肪的加热也容易产生致癌物,这些都是被科学检验过的,所以美食名博主们认为,如果人们为此改变吃红肉,那么就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改变烹饪方法才是王道。
在这些肉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世卫组织关于“加工肉制品致癌”的报告并未令民众恐慌到要下决心改变饮食习惯的地步;出于维持肉类经济发展的考虑,政府和相关机构更是出来为肉制品站台。但一个广泛的共识是:不讲究日常食物品类的均衡、过量摄入红肉制品和加工肉制品,肯定是不利于健康的。为了健康,“无肉不欢”一族的确应当考虑适当减少肉食的摄入量;“健康与美味”如何选择,自己得有个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