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迈进城市“品质时代”

23.12.2016  14:42

12月21日,东莞市党代会报告再次强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并首次提出“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弥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短板,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东莞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 卫生 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从“绿色崛起”到如今向城市“品质时代”迈进,人们期待,这个“世界工厂”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能为我国制造业城市的城镇化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

绿化 治污实现“绿色崛起”

“即便在美国硅谷等地,这样好的创业环境也并不多见。”美籍台胞沙琪是个机器人专家,两年前,他成为了松山湖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的研发总监。此后,喜欢跑步的他,几乎每天清晨都会在松山湖周边慢跑10公里,在运动中享受沿途的美景。

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年代,东莞依靠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作为 经济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快速发展成为一座为中国制造业崛起而创造过无数奇迹的城市。但由于产业形势对城市品质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城不城、村不村”的城市形态为人所诟病。

“十二五”以来,东莞市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构筑了“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优美人居环境:高达37.4%的森林覆盖率、44.71%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个森林公园、14个湿地公园,956公里绿道,以及人均22.85平方米的公园绿地面积……

2016年1—10月,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7.2%,较去年同期上升5.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保持持续改善的态势。

当下虽已入冬,马滘河到华阳湖的水道边仍旧盛开着樱花、桃花、翠芦莉等水生花卉。游人们乘着花船悠悠前行,穿行花海,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繁花美态和水乡风情。今年,华阳湖获得了国家湿地公园的称号,并准备申报“联合国人居奖”。

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遍布化工、电镀、造纸、洗水漂染等传统工业,鸡棚、鸭寮错落其中,河水发黑发臭,被人们称为“龙须沟”。近年来,通过“截污、治水、治岸线、建生态”四管齐下,关停污染企业、关闭或取消污染工艺,华阳湖部分指标达到IV类甚至III类水标准,其所在的水乡空气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近5年来,全市累计检查企业16.5万家,立案1万余宗,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87宗。其中,2015年,东莞市环境执法罚没金额、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指标位居全省各市第一。

“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期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党代会报告这样铺就东莞未来的绿色发展之路。

治水——东莞将加快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污水厂网一体化,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面实施“河长制”,全面完成重点流域、内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彻底根除河道及内河涌黑臭现象,全面改善全市水系水质。

治污——将加大扬尘、粉尘、废气等治理力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和零填埋。开展受污染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壤治理修复,健全海洋污染防治防控体系。

生态——将打造一批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提升一批森林公园、农业公园、湿地公园、街头绿地,形成“拥江抱湖、河海汇流、山水辉映”的城市魅力。

城市的品质,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外,还需要城市内涵、格局和功能等的提升。产业的形态与城市的形态存在某种动态的一致性。与市镇两级的特殊建制与产业发展形态有关,东莞面临着城市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城市内涵和魅力未能充分彰显等难题。随着东莞的产业转型,人才和企业对城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环境作为支撑。

东莞如何迈进城市“品质时代”?党代会报告这样说——

打造一批城市景观新地标、产城融合新载体、宜居生活新社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培育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挖掘村落(社区)传统基因,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开展整治“两违”、交通拥堵等行动,实现城市环境更洁净、设施管养更精细、管理手段更智慧。加快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大路网升级改造力度,打通市际市内断头路,完善区域交通微循环……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正在自觉摆脱对原有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的依赖。迈进城市“品质时代”,无疑将为东莞留住更多人才在这里创业兴业,从而引领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发展积蓄更多新动力。

期待东莞能演绎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精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