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丝路”起始段的城、门、关、道
中新社郑州6月22日电 题:世遗“丝路”起始段的城、门、关、道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穿越千年,驼铃声再度响起。22日,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式宣告成为世界遗产项目。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条大动脉,全长7000多公里。在“丝路”申遗中,明确了“丝路”东端起点,始于中国汉唐时期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今西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石自社认为,洛阳城是隋唐时期的东方中心,特别是隋炀帝和武则天时期洛阳为正都,是当之无愧的“丝路”东起点,也是亚欧多元文明之间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曾谦认为,东汉建立后,洛阳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起点东移至洛阳有史可鉴。
曾谦所言的史证便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又称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
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甘肃、河南、陕西、新疆4个省、自治区22处遗址点入选首批申遗点名单,位于河南境内的一城、一门、一关、一道便是其中的4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表示,从铜驼街、永宁寺、市肆作坊区及四夷里、四夷馆等历史考古实物可以确认,洛阳古城见证了“丝路”东端国际性商贸大都市的繁荣。
钱国祥认为,作为北魏时期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遗存,永宁寺塔基遗址反映的楼阁式木塔的建筑形象,展现了印度、中亚佛塔建筑与中原传统楼阁建筑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传播和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驼队出洛阳城必经定鼎门”,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吴涛认为,定鼎门作为洛阳外郭城正门,是中国迄今为止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众多境外客商正是从这里进入洛阳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言即为汉函谷关。吴涛表示,此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恰是“丝路”开通时。东汉建立后,此关更是洛阳门户,往来商旅都要经过函谷关方能进入洛阳城。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严辉看来,汉唐时期“丝路”兴起,国内道路转变成国际通道,崤函古道成为以洛阳为起点“丝路”的必经之路,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崤函古道存留至今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等遗迹,是保障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珍稀道路遗存,也是“丝路”申遗点中唯一的道路物质实证。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表示,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帝国都城和隋唐时期帝国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都城的代表性遗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陕县的崤函古道,分别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关隘和道路遗迹,是重要的防御及交通遗迹。城、门、关、道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突出地反映了丝绸之路起始段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