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VS东城:谁才是东莞城市之核?
南城。
东城。
不久前,一份事关未来15年东莞发展蓝图与路径的重要规划成果——《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成果草案(以下简称《总规》成果草案)公之于众,并开始征集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总规》成果草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诸多关注和疑问,其中市民尤为关心的当属市区4个街道的地位问题,以后南城就是城市中心当中的核心区域了吗?昔日“一哥”东城就要靠边站了吗?一直以来都在市区版图内的万江是不是就此被边缘化?
面对市民的疑问,本报邀请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单位负责人来进行深度解读。
记者在这里提醒您,10月15日之前,如果您对《总规》成果草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一定要及时提出来哦,说不定你的想法就真的被采纳并发挥作用。
关键词1
中心四组团
以“ 经济 区”理念划分出新型空间格局
《总规》要点:新一轮城市总规划为东莞这座城市以“经济区”理念划分出了“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即中心组团、西南组团、西北组团、东北组团和东南组团。
一改诸侯式发展模式合力分区统筹
新一轮城市总规为什么会提出分区统筹的思路?对此总规编制单位负责人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发挥了市、镇、村各级的积极性,实行“多个轮子一起转”,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一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耀眼的新星,无论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城镇化水平,在地级市中均位居前列。
这种“诸侯发展模式”曾推动东莞快速启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包袱。比如,各镇街独立发展,城市建设分散,集聚能力不强,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处处是城市、处处非中心”等问题。
又比如,村镇级别发展平台过小、招商引资层次不高,区域间的各种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组合与有序流动,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类型同质化,土地资源效益低等问题;还比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建设标准不一,存在“小而全”重复建设,导致整体水平不高。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新一轮城市总规以同类型经济区一体化理念统筹镇街(园区)发展,实施分区统筹战略,以组团为单位,跨镇域整合协调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设施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此版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差别化的组团引导和调控政策,形成差异化的资源供给,以适应新的区域竞合的需要。
治理模式转变具有更高可操作性
其实东莞以前也曾提出过分区发展的理念,那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中心四组团”分区统筹跟以往的有什么区别?
对此,这位负责人坦言,过去东莞确实也曾提过分区发展理念,但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空间划分方案,组团统筹实施路径不清晰,缺乏体制机制支撑和政策保障,实施成效不明显。
与此同时,总规编制单位认识到,东莞市长期以来推行镇街分散发展模式,在快速推动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诸多的问题,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未来东莞的转型发展,需要在保持自下而上活力的前提下,逐步加强分区统筹,形成多个镇街组团化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这位负责人指出,本次组团发展理念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可操作性的提高。
本次规划提出的“一中心四组团”架构,是立足于治理模式的转型,以“经济区”理念统筹市域空间发展。
“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各镇街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统筹联动形成合力,以大组团去面对新的区域竞合,即以更高视野,在更大区域里、更高平台上集中和高效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要素,以培育更高层面上的竞争优势,提升东莞的区域地位”。
另一方面,在各个组团现实发展条件出现较大差异的背景下,通过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倾斜与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相结合,优化城镇发展整体格局,取得发展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