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东源仙坑村:古村古楼茶山如画

17.05.2017  15:37

  初夏的仙坑村,林茂水清,一阵细雨过后,古朴中透着清香。漫步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倾听,幽深的古巷里回荡着历史的声音。

  这是位于东源县康禾镇的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保存着许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围龙屋,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固若金汤的八角楼和布局独特的四角楼。这里的茶山不仅解决了村民生计,而且景色秀丽,如梦如画。

  东源仙坑村四角楼。记者 陈仕平 摄

  仙坑古楼两相峙

  从仙坑村委会出发,走过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不远处的八角楼、四角楼在天空之下巍然屹立,依稀有炊烟缭绕。仙坑村书记叶来华介绍,仙坑村八角楼建成于乾隆年间,四角楼建成于嘉庆年间,两座面积庞大、规模宏伟的古楼相距仅有百米,建设者是一对父子。

  八角楼先于四角楼建造,八角楼建于清朝乾隆庚子年(1780年),仙坑叶氏二十六世祖叶本菘在外地任官40年,离任后回到故乡,为了给族人一个稳定、安全的繁衍生息之所,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终于建成八角楼。延至其子叶蒸,家族人丁愈加兴旺,又于清嘉庆年间在邻近八角楼百米之外再建四角楼,形成犄角互依之势。

  据了解,八角楼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分为上下左右四杠,每杠的两边对称地建有一座碉楼,故称“八角楼”。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完善的防御体系,主体屋外建有一道高10米的护城墙,全由坚固的麻条石镶嵌而成;护城墙体上设有28个炮眼,整座建筑的墙上又设有80多个枪眼,并建有用于瞭望敌情的碉堡,其侧内的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插有带叉的树桩,可以用来架竹竿或拉绳索,以御外敌。

  四角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为四栋四杠,四杠设有阁楼,故作“四角楼”。整个建筑以“九天二十七井”(又称三十六井)作为排水系统,天井的水都排到池塘。共有住房108间,分布在“九天二十七井”周围,似仿《水浒传》梁山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汉数。

  历经数百年,这两座古楼至今仍保存完好,正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古楼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山美景如画

  古楼、古道、古村落,近4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繁华褪去后以一种恬淡闲适的姿态深藏在这静谧的山水之间。这里的大部分村民以种茶制茶为生,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仙坑村的肩公坳是有名的茶山,采茶时节,是茶山最美的时候。只见,梯田式的茶园,一层又一层的茶树丛向山坡蔓延开去,梯田深处,流水潺潺。走在茶山间,望着这一望无际的翠绿世界,闻着茶香味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这座茶山不仅是花园,还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该村在这里开发了三条徒步路线,这三条线路长短不同、险度不同,分别适合亲子、朋友、家庭和专业驴友。

  康禾茶种植历史悠久,这个传统产茶区,生态环境优美,土壤、气候、海拔等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这里的茶色清、香、甘、醇齐具,据传,南宋时期康禾茶已有一定名气,在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康禾茶曾作为朝廷贡品送往京城。

  来到这里,看茶山美景,再品一杯贡茶,香气弥漫,唇齿留香。品着茶,聊着天,不争朝夕,小村的生活就是如此惬意。

  链接

  河源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

  村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长大,开枝散叶,延绵不绝。河源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热土,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目前,河源共有23个古村入选广东省级古村落名录。

  这些古村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如何保护与挖掘其价值,是河源一直探索的课题。据了解,河源相继出台《河源市受保护古建筑管理办法》《河源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对具有保护价值而未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同时,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这其中也包括了古村落的保护修缮。

  来源:河源晚报

  记者 郑婷影

 

编辑: 李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