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业从“代工加工”转向“智能制造”
■长安劲胜精密生产线。记者 程永强 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东莞提出,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
作为企业,怎样才能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受到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8月18日,东莞市开展人大代表走访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活动,400多名人大代表组成33个视察小组分赴各镇街、园区,视察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听取企业心声,为企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言献策。据悉,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组织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视察活动。
今起,本报推出“创新驱动企业行”系列报道,细数东莞企业在创新发展上的大胆实践,探索人大代表如何助力企业发展,敬请垂注。
东莞时间网讯 劲胜精密CNC(金属结构件)加工车间,是长安镇市人大代表走访高新技术企业的第三站。
偌大的车间里,CNC机床一字排开,由一名工人操作一台机器,通过机床系统设置生产电子产品的金属边框……这种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序,赢得代表点赞。
然而,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劲胜精密”)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设备的更新,更放眼于从手机外壳加工向智能制造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其“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列入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
布局金属结构件加速转型
劲胜精密专注于消费电子领域精密模具及精密结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业务。
呈现在人大代表眼前的200多台CNC机床,是劲胜精密去年7月份引进的新设备。然而,这仅是企业十分之一的规模,另外还有1800多台CNC机床分布在劲胜精密的其他厂区。
副总裁黄河坦言,伴随着智能化的浪潮,金属机壳和结构件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中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受限于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政府提倡“机器换人”的呼声高涨,企业挥师向自动化方面转变。
为了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金属加工走自动化加工之路,通过“机器换人”成为劲胜精密势在必行的转型。由此,其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塑胶结构件向金属(CNC加工)结构件加速转变。
顺势而为,劲胜精密注重装备的升级改造工作,仅在高速钻攻加工环节,就投入2500台智能化数控设备,并计划3年内完成总共6000台高速钻攻中心设备的配置,主要用于移动终端中的智能金属手机外壳及相关金属部件的精密加工制造。
并购创世纪进军智能制造
布局CNC战线后,劲胜精密紧锣密鼓地谋划着下一盘大棋。
就在本月初,劲胜精密对外公告,以24亿元评估价收购创世纪100%股权。在三星业务下滑的情况下,外界解读并购成为劲胜精密最便捷的自救办法。
对其自身业务而言,携手创世纪可让上游的成本实现可控,打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最直接的体现是,劲胜精密自身率先实施智能制造改造,既可解决日益紧缺的用工问题,又可降低不断高涨的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良率和设备稼动率等。
另一方面,收购有望使劲胜精密利用并购进入更高附加值的领域,例如其智能制造从CNC产线自动化开始。细数创世纪的家底,该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CNC生产企业,月产能从500台上升到2000台以上,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其主力产品T系列(台群)累计出售15000台。
并购后,劲胜精密在设备制造的基础上,结合融资租赁,逐步开展车间自动化改造、智能工厂改造等高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务,提升企业总体盈利能力。
瞄准自动化市场发展机器人业务
战略上进一步延伸,劲胜精密的长远布局倾向于智能制造发展的空间。
通过智能制造示范点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及延伸至销售环境,后续通过智能设备+互联网手机足够的大数据,为客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提质增效服务,实现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的彻底转型升级。
黄河说,企业的转型也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到的内容,今后企业的智能制造战略将大幅拓展公司的发展空间。例如,基于原有的制造业务,将拓展至千亿级的设备市场领域。又如,基于CNC设备发展智能化设备、机器人等业务,拓展至万亿级的自动化市场等。
■代表声音
市人大代表邹萍:
创新驱动在于人才
活动当日,市人大代表邹萍跟随视察小组走访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捷荣技术、劲胜精密等致力于创新技术的企业。
但在邹萍看来,企业创新驱动根本还是要依靠人才。她认为,企业需要把握市场动向实现盈利,需要大胆的创新。但是技术创新模式,也会很容易被别人复制。因此,邹萍认为,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而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关键因素,要留住人才关键是留住人心。
她建议,在创新技术的同时,企业可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引导人才融入本地文化,在文化活动中寻找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