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业外迁引关注 产业怎防“空心化”
东莞机器人制造企业新飞达的研发中心。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
万德电子的机器人生产车间,机器整齐排列,少量技术员工穿插其间。 孙俊杰 摄 |
近日,10余东莞企业家前往美国阿肯色州与当地签订设厂协议,租下当地一个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的厂房,预计4个月后完成装修并开工,将“东莞制造”变为“美国制造”。
这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东莞产业圈的广泛讨论:在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大趋势下,东莞制造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产业空心化风险。既然美国这一人力成本高企的地方也能吸引制造业落户,那么东莞制造是否能从中找到可取的经验?
不容忽略的空心化威胁
全国每当有关于制造业梯度转移,制造业倒闭和外迁的学术调查或者媒体调查,最容易成为首选样本的城市或许非东莞莫属。东莞制造企业倒闭和外迁的消息时常见诸媒体。公众对东莞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风险的担心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区域外。这一过程自然会带来经济活力、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填补了制造业迁出造成的空白,那么这个地区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发展速度将超过以往。而如果制造业外迁形成的“空洞”无法依靠第三产业填补,那么便可能因为“空心化”导致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显著下滑。
“以前那边配套、产业链都不齐全,但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了很多鞋厂转移,早‘吃螃蟹’的企业获得了不少利好。”位于汀山社区的宝赞鞋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企业去柬埔寨等国家考察数次,目前柬埔寨的鞋业生产配套正在迅速完善,不过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位于桥头镇的东莞伟创力电源公司,一直为微软公司生产平板等设备,规模一度达到七八千人。据桥头镇宣传文体局局长陈广城介绍,由于近年来平板市场不景气,销量不断下滑,业务较为单一的伟创力开始收缩规模,并于一年前将公司搬离桥头。
伴随着三星产品销量的下滑,东莞道滘、厚街等镇的大型三星代工厂也都出现了效益显著下降的情况,其中几家企业甚至存在倒闭的风险。
不管是制造企业的倒闭还是外迁,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引发的还有经济增速、第三产业活力等综合影响。
制造业是东莞经济根脉
“制造业是经济的基础和根,没有制造业的成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坚守制造业非常重要。”此前到东莞参加论坛时,博鳌论坛原秘书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政府不应该急于“去制造化”,而应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的一面。龙永图分析,产业的转移过程,事实上也是产业的升级过程。过去东莞的低端制造业转移一部分,可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必要的空间和资源。
龙永图的观点与东莞推动三旧改造和企业就地转型的思路颇有相似之处。低端企业倒闭或者迁走之后,要设立准入门槛招商选资。同时,制造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减少低端环节,提高竞争力,总部和研发基地还是继续留在东莞。
常平镇委书记黄庆辉今年在该镇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近几年,常平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缓慢,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更令常平感到担心的是,由于企业对科研人才招引难、流动性高,近年来,常平镇出现了企业到深圳设立研发中心的现象。如果不加快创新发展,常平就有产业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常平提出加大创新驱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助力企业及时就地转型升级。
用工荒与机器换人
看不到粉尘、没有油漆的味道,没有电锯刺耳的声音。各类大型设备整齐陈列在车间内,这正是兆生家具的自动化工厂。截至目前,兆生家具在该厂仅自动化设备就投入逾5000万元。
“家具生产的木工开料、喷涂、包装三大阶段,都是机器做主角,工厂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已达60%以上。”兆生家具副总经理任祥说,在容易产生挥发性气体、导致职业病的喷涂环节,兆生家具更是率先在全国引进中纤板静电喷粉技术,投入1000多万元以机器人代替人手,使家具喷涂“零挥发、零甲醛、零污染”成为现实。
据悉,通过“机器换人”,兆生家具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年产值达上亿元的工厂仅需约200名工人,人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5%.任祥分析,“机器换人”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节,使该工厂人员流失率降至7%,带来的高效让该厂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按照规划,其年产能最大可达3亿元以上。
上述“机器换人”自动化大生产的热闹场景,同样发生在厚街镇楷模家具、迪信家具、华辉家具等众多家具品牌的车间中。
泓凯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服务的客户遍及东芝、戴尔、惠普等世界前十大计算机品牌大厂,以及国内的联想、清华同方等知名品牌,年销售额超过2亿美金。而公司每年生产的伺服器,更是占了全球伺服器生产总量的5%-8%.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泓凯近年来因为转型成绩骄人,被列为东莞市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泓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灿能说,在IT电子行业,员工流动频繁是行业内普遍面临的困难。泓凯公司也不例外。公司全年流动率高达300%,“也就是说,我如果一年需要1000人干活,那我可能得招2000至3000人,因为不断有人才会流动,甚至被挖走。”
为了应对这种行业内普遍面临的人才难题,近年来,泓凯不断通过设备更新及技术升级,不断提升设备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目前,泓凯的产品制造方面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既节约了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公司除了研发团队数十名精英,一线工人主要分布在组装及包装线上。
由于制造业梯度转移最重要的标尺是劳动力成本。而机器换人正好是将劳动力成本在企业运行成本中的比例大幅降低的有力举措。伴随着东莞市推动“机器换人”工作的有力推进,东莞许多镇街的企业都因此尝到甜头。
难以割舍的产业集群
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仅是劳动力成本。不少东莞制造企业将工厂外迁之后,很快发现离开了产业集群之后与产业上下游配合的成本增长显著。甚至有东莞工厂在东南亚开厂几年后关闭东南亚工厂重回东莞的案例发生。另外一些工厂外迁之后,发现上下游配套还是原来的好,因此不惜花费巨额物流成本,继续与远在东莞的供应商合作。
一方面,制造业在向劳动力成本洼地迁移之后会对原来所处产业集群的便利条件颇为眷恋,另一方面也会自发地试图带动圈内其他企业一同到当地投资,相当于将产业链配套一起搬了过去。
泓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灿能说,他考察过泰国、印尼、越南等多个国家的生产经营环境之后,“世界工厂”东莞各个产业链配套的完善程度仍然是很多地方难以比肩的。
另一个趋势是,一家企业外迁之后,很快会说服自己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企业一同前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投资。
例如东莞“龙头鞋企”华坚集团在非洲埃塞俄比亚投建的中国华坚国际轻工业城预计总投资4亿美元,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也很快带动了金牛皮业等东莞鞋业配套企业前往埃塞俄比亚频频考察,并洽谈投资建厂事宜。
政府力促企业就地转型
近年来,黄江镇委、镇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打造以电子元器件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黄江镇与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就推动科技创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黄江产业升级等方面,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据黄江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调研,目前黄江大部分企业都有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需求,下一步,将借助研究院的资源,为企业提供相关人员培训和交流,并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桥头镇则致力于进行重大项目协调、对接、跟踪等服务,并成功将嘉颐项目和美盈森三期项目纳入市重大建设项目。其中,嘉颐项目在市“绿色通道”的推动下于2014年8月动工,目前厂房已封顶,预计2015年底可竣工投产。同时,该镇还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生产线升级和技术改造,全年“机器换人”投资超过1亿元。
常平是东莞东北区域组团中心,临近深圳、松山湖,坐拥两个火车站,广深、广惠汕等铁路线穿梭而过,交通优势十分突出,易于接受广深等地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辐射,承接高新产业转移。目前,常平正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等,试图通过创新载体吸引各类人才和项目集聚。并积极为企业创新发展牵线搭桥,要架起企业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人才对接。
赴美开厂:东莞企业的“另类迁徙”
对于东莞制造业企业来说,转移工厂到东南亚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将工厂转移到经营成本较高的美国则显得有些奇怪。近日,10余东莞企业家前往美国阿肯色州进行实地考察,准备开设加工基地,把产品从“东莞制造”变为“美国制造”。一批赴美国阿肯色州考察的东莞企业家签订设厂协议。企业家已经签订当地一家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的厂房,该厂房预计4个月内完成装修并开工。
当目前国内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企业纷纷到越南、柬埔寨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开设分厂之际,选择去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内的美国开设制造加工型企业,在很多企业家看来有些“天方夜谭”。但此次赴美项目发起人、中国两岸经济促进会会长、家宝玩具负责人蓝俊雄表示,抱团赴美开厂实则抓住当地政策契机。
原来,此次前往美国设厂的企业都是沃尔玛的代工厂,当下美国政府提倡振兴美国制造,推行该国国内优先采购计划并提供相应的税务减免,沃尔玛作为美国知名大型企业将重点执行振兴“美国制造”的相关政策。
虽然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但是算上政策优惠等等其他成本削减,反而是在美国开厂有优势了。以位于厚街镇南五社区的家宝玩具为例,该企业作为沃尔玛的代工厂,与沃尔玛合作时间长达数年,绝大多数产品为出口产品,其生产工艺及标准均符合采购商需求。
据项目有关负责人、中经会副会长吴永学称,此次抱团赴美的企业共有10余家,并已经与“大客户”沃尔玛洽谈多次,预计前期投入资金近2000万美元。
吴永学表示,美国高额的生产成本可“技术性”降低。“比如我们生产企业主体还是在国内,但只生产半成品,然后将半成品输出到位于美国的加工中心完成最后阶段的生产,通过生产、加工分步走,化整为零抵消高额成本。”吴永学表示,因为大部分生产环节还是在东莞,因此企业虽然在美国设厂,但是在东莞的厂区不但不会裁员,甚至可能会增加大量用工岗位。
留住企业需打造综合成本洼地
■记者观察
东莞企业到美国开厂的尝试让人颇感意外的同时,也不由得重新审视过去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认知。
过去,普遍的观点认为,虽然东莞作为制造大市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将逐步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而东南亚、非洲等地相对东莞而言所缺乏的产业工人素质、完善的产业配套、优良的治安环境等缺点,都难以阻挡劳动密集制造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迁移。
但是,将制造企业迁移的速度放缓,甚至最终留住这些企业的可能性同样是存在的。留住企业并推动其转型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这种制造业转移的阵痛和压力,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曾经历过。而同样的压力已经压到东莞的头上。
既然企业看重的是综合经营成本,那么东莞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之外的企业经营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推动机器换人,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措施都很有意义。
在笔者看来,东莞当前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让制造企业的外迁速度尽可能放缓,推动有竞争力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重新整合,将东莞打造成为综合营商成本洼地,留住并吸引优秀企业扎根东莞。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产业集群以及完善的产业协作对企业的去留影响非常巨大,东莞应合理利用当前制造业优势和产业集群的体量,拿出真金白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