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东莞会是这个样:经济区格局统筹发展
2030年,东莞会是什么样子?
2465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950万人口,其中160万人生活在222.4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全市总面积的50%以内,约12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乡70%以内,约15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90%。
东莞将坚定制造业强市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努力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在珠三角融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经济 持续发展、生态优美怡人、交通安全便捷、生活舒适方便、社会和谐稳定。
这里将成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9月16日,东莞市城乡规划局公布了《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下称“总规草案”),描绘了上述蓝图。总规草案正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1、“经济区”格局统筹发展
总规草案明确,“转型发展”和“统筹发展”是新时期的东莞城市发展战略。在此战略下,东莞市域空间将呈现“分区统筹,强心育极,对接湾区,联系广深”的具体发展策略。
东莞将以同类型经济区一体化的思路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通过空间治理模式的调整,完善组团式发展协调机制,形成功能特色清晰的经济区格局。
总规草案提出,以“经济区”的理念统筹市域空间发展构建“—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跨镇域整合配置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不同类型地区采取差异化的引导调控策略,实现分区统筹发展。
中心组团将以“市区、松山湖(生态园)”为核心建设全市最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
西南组团依托“虎门、长安、长安新区”建设滨海新城,成为珠江口湾区的产业新高地。
西北组团定位为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是莞穗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
东北组团发挥“粤海银瓶新区常平”一园一镇辐射带动作用,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东南组团依托塘厦等镇重点建设,对接深圳的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
2、“中间城市”转向“区域中心城市”
在“强心育极”上,东莞确立了中心城区、松山湖(生态园)、虎门—长安(长安新区)等核心区域。其中,松山湖(生态园)将打造成区域创新走廊。同时提出,要培育水乡新城、常平、塘厦三个组团中心和虎门港、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节点,完善市域中心体系。
东莞提出,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深度拓展与港澳台合作,主动对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建粤港澳国际大湾区。同时,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圈的建设为契机,对接珠三角区域发展,共建湾区高端服务轴,强化西南沿海地区与珠三角湾区,特别是广州南沙、深圳前海以及西部空港地区的对接,打造深莞惠、穗莞等合作平台。东莞将努力从“中间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总规草案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组团(次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三级传导体系。同时提出,深化完善与广深惠等周边城市区域规划合作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区域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