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修文物:看看这些可贵的工匠精神……
最近一个神秘的纪录片火遍网络
名字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经发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转发评论开来
围观的评论都是这样的
哎呀故宫工作好棒啊
里面的大叔都好萌啊
故宫还缺扫地的吗
但是你们知道么,在东莞,也有一群专门修文物的人。他们甘于寂寞、苦心技艺,传承着可贵的工匠精神……
现在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蒋 彬 东莞市博物馆 | 书画修复专家
蒋彬。
威水史:一组“一摸几乎成粉”的屏风
在他手中变成国家二级文物
蒋彬在清洁古字画。
蒋彬的书画修复技艺源于家传,二十一二岁时,他就投入文物修复这个行当来。最开始,单就最简单的清洗书画时使用排刷的动作,蒋彬就训练了半年。
一幅古字画的装裱修复,要历经60多道工序。蒋彬曾花了半年时间摸索和试验,将一组损坏到“一摸几乎成粉”的古代绢画屏风《郭子仪拜寿》,变成国家二级文物——这一幕多么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对康熙万寿屏风的修复。蒋彬还曾修复100多幅“二居”的古字画,让人们通过这些兼具美学与史料价值的作品,遥想当年岭南画派开山鼻祖在东莞生活的情景。
如今,蒋彬来东莞市博物馆已经十六七年了,每年所修字画有十来幅,期间没有出过差错。对他而言,“所谓工匠精神,应该是喜欢,能静下心来,有平和的心态,对文物修复有使命感,对技艺精益求精”。
刘 成 虎门鸦片博物馆 | 文物修复专家
刘成。
威水史:6年修复180门铁炮
给林则徐雕塑“洗脸”
刘成正在给林则徐雕像除锈。
刘成在为铁炮上涂刷古代铁器缓蚀剂复合溶液。
“要将土湿润透,用棉签的时候要挤压着点涂,不能成股流。”在虎门鸦片博物馆的实验室里,刘成正在指导两位大三的学生清理唐代的天王俑。由于埋在地下太久了,天王俑的表面上附上了一层厚厚的土,他们需要把这层土清理干净,让原本陶制的天王俑显露出真实面目。
刘成是西北大学文物保护系副教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雷勇是他的学生。鸦片博物馆是西北大学在虎门的实习基地,这次他带着一批学生来这里实习,希望学生熟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修正。
4月4日清明节,也是实习开始的第一天,刘成和学生们接到一个临时项目--为鸦片博物馆的林则徐雕塑“洗脸”。“别人清明节扫墓,我清明节给林则徐老先生‘洗脸’,”刘成说,“虽然是临时项目,我们依旧是分析病害成因,实验不同清洗方法,搭起架子,一鼓作气,完成了任务。清明节,我们给了历史英雄一身清爽的形象。” 在刘成看来,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也令他很骄傲。
“6年前,我们接手修复180门铁炮,每年30门,今年将修复完成最后30门,如果之后有铁炮陆续被挖出,我们也会继续修复下去。”刘成说。
张笑艳 莞城图书馆 | 古籍修复师
张笑艳。
威水史:东莞唯一一个古籍文献修复室负责人
张笑艳准备修复的古籍。
修复所需的工具,每个步骤都不一样。
在准备修复的古籍上小心地刷上特制的面糊。
古籍文献修复是一个冷门而枯燥的工作,莞城80后女孩张笑艳却有着坐“冷板凳”的心态,更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对这份工作,她也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
7年前,张笑艳因为一次采访,结识了原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钟卫平而成为他的徒弟,从此半路出家进入一个在外人而言颇为神秘的领域——古籍文献修复。
成绩少不了付出,张笑艳常搜集古籍,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会钉在家里学习和练习,一天修复一页到两页、三页。
“当看到一本千疮百孔的古籍,经过自己的手恢复往昔的模样,为文史爱好者留下一份贵重资料,这会让我充满成就感,何况心无旁骛做事情的感觉真的很好。”张笑艳说。
而在现实生活中,张笑艳可没有大家所想的“古板”,而是懂得享受生活,有个性的女生。她爱笑、爱运动,爱做 美食 ,会潜水,善于策划活动,她现在还是莞城图书馆策划部的负责人,每年都要策划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比如晒书运动、造书工作坊等。
钟卫平 莞城美术馆 | 青铜器修复师
钟卫平。
威水史: 一件存量只有40%的青铜簋 都被他复原了
钟卫平曾经修复的青铜器照片。
钟卫平曾经修复的青铜器。
钟卫平演示修复青铜器。
爱画画,爱摄影,还有一手好厨艺,生活中的文物修复师钟卫平,是个十足的“老顽童”,对各种事情总是充满好奇心,碰到什么都会问一问,学一学,探个究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练就了他的多才多艺,也让他特别“臭美”。
不过,一旦进入工作模式,他又变得一丝不苟,大家都打趣他“人格分裂”,他也欣然接受。“我从1979年进入省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其中11年的青铜器修复经历,让我改变了从前粗枝大叶的毛病,现在做什么都习惯先想好全盘的方案再动手去做。”钟卫平笑着说,文物修复工作者更要具备有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一份“轻工重罪”的活儿,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钟卫平来到莞城美术馆,他是省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修复资质的专家,目前在省内像他这样的青铜器修复师估计不到10个。
小编有话说
看完几个文物修复师的故事,再回到开篇的“工匠精神”,到底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小编想,也许正如书画修复师蒋彬所说的, “所谓工匠精神,应该是喜欢,能静下心来,有平和的心态,对文物修复有使命感,对技艺精益求精”。
是的,因为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我们东莞才能成就如今的智造名城,成为引领国内“机器换人”的标杆;我们东莞也才能成就其厚重底蕴,通过深入挖掘、保护、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非遗项目,向外界展现“不一样的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