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东莞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06.01.2017  15:38

东莞将新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资料图 杨泽彬 摄)

学习贯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大型系列报道

东莞时间网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迅速蜕变成全球闻名的制造名城。

但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方面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极限;另一方面,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面对开发强度偏高和生态负荷过重的“双重约束”,东莞应该如何突围?

摸清情况,探寻突围路径,环境综合整治成为东莞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议题。去年7月起,东莞在全市范围内掀起规模宏大的调研热潮。八大课题组之一“提高东莞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课题组,专题聚焦“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和土壤防治”三大领域开展研究,并形成专题报告。

而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计划,推动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努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东莞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号角已全面吹响。

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一组鲜明的对比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46.7%,与深圳相当。但同时,全市70%的内河涌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东莞运河、石马河、寒溪河、茅洲河四个重点流域水质均为劣五类,属重度污染。内河涌相当部分为黑臭水体,9座主要水库水质不容乐观……

数据背后,是东莞正面临着开发强度偏高和生态负荷过重的“双重约束”。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进一步加剧,严重制约了东莞发展的空间。

东莞突围,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必须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重点要全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明确截污管网的建设主体和运营维护主体。

号角吹响,贯彻行动迅速开展。市环保局表示,前一段时间,经过市委统一部署的开放型 经济 新体制大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市环境底数,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等“1+6”政策文件,理清了接下来的环保工作思路。

根据部署,2018年底前,全市将 投资 127亿元新建1800公里截污管网,2020年底前建成400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市截污治水的一体化管网格局。其次,配套新建扩建15家集中污水处理厂及上百家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每天产生的、由截污管网收集的污水全处理。再次,对已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收购并购,争取早日形成全市污水处理一张网全覆盖的格局。最后,加快内河涌整治、垃圾渗滤液集中处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全市分片区建设渗滤液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涉水面源污染整治。

市环保局表示,全面明晰治污工程项目清单和部门责任清单,建立市领导督导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成为全市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制度保障。

强化综合整治打造“碧水蓝天”

进入2017年新年,雾霾再次成为各大城市的高频关注词。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连日来我市空气质量亦明显下降,大范围出现轻度污染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度污染现象。

雾霾,成为大家心头特殊的“痛”。另一方面,臭氧问题同样严峻,成为东莞最突出的空气污染因子。从2014年开始,臭氧年均浓度和达标率已连续两年排在全省末位。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水环境治理同步,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才能给全市人民带来“碧水蓝天”。

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大扬尘、粉尘、废气等治理力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和零填埋。开展受污染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壤治理修复,健全海洋污染防治防控体系……一系列部署为全市生态综合整治提出全面要求。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接下来,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将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从严控制VOCs排放,力争到2018年臭氧浓度对比2014年下降14%。抓好汽车废气、工业排放、城市扬尘治理,减少PM2.5。通过综合施策,力争到2020年实现各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2%,PM2.5、PM10、臭氧浓度等指标明显改善。

同时,扎实做好食品重金属含量等安全检测,积极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加快麻涌、石碣、洪梅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土壤污染全面遏制,受污染工业场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则重点抓好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018年已规划的环保热电厂全部建成投产,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2020年底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50%以上。

创新生态文明机制推进环保改革

8天前,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东莞市排污权交易启动仪式暨签约仪式举行。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东莞市首宗排污权交易启动。首次交易成交金额1450万元,出让方为市环保局,受让方为4家企业。这也意味着,东莞成为全省首个启动排污权交易的地级市。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环保改革,破解环保难题,东莞一直在路上。

一方面,创新组织协调机制。2014年以来,我市相继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负责人的东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及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有效整合部门分散职能。另一方面,创新项目审批及投融资机制。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构建有系统规划、有政府财政支持、有社会资本参与、有市场主体投资运营及管理、有项目投资综合回报模式的“五个有”投融资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产业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全市加强规划宏观调控,出台《东莞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并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编制了14项环保规划。严格落实责任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启动“河长制”。

市环保局表示,全市创新多项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其中,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生产评价体系,创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体系—东莞指数,成为全国第一个环保部批准的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城市,并列入广东省与环保部的省部共建合作示范项目。启动排污权交易、排污总量管理和区域排污有偿调剂补偿制度,进入全省试点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更充分调动起全市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可以看到,东莞把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扎实有效。“争取到2020年,真正让全市人民既能望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也能用上放心水、喝上干净水。”党代会报告中的生态蓝图正在一步步被落到实处。

■镇街行动

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与突击行动多元展开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市各镇街(园区)积极行动,或开展专项整治,或启动夜间突击检查,或加快信访案件办理,推动环保工作取得实效。

在石龙,根据镇年度环境监察专项行动安排,上月起石龙环保分局对全镇重点企业开展专项督查行动,做到违法行为发现一宗,查处一宗,推动企业深化环保治理。

去年以来,石龙镇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和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任务,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内。截至去年11月底,淘汰黄标车384辆,完成率100.7%,组织联合路检24次,出动执法人员225人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5份,限行抓拍1107宗,处罚201宗。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常平环保分局开展夜间突击检查,大朗镇加快环境信访积案处理,石碣镇领导赴一线开展环境污染整治突击行动……各镇街通过全面部署,结合日常信访、联合巡查等方式,加强对辖区内企业的环保督查工作。

截至1月4日,全市已实现环保督察案件件件有落实,全市共有191家涉嫌环境违法企业在环保督察过程中被揪出,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