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朋友圈”成东莞创新后劲 “最强大脑”们的东莞创业记
中镓半导体科技公司生产车间,研究人员对样品进行检测。摄影 孙俊杰
编者按
3月下旬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经济 日报等中央媒体集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报道东莞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探索。随后,南方日报在全国版推出“东莞经济转型报告”大型系列报道,以六个整版的篇幅,拨开外界关于东莞的种种舆论迷雾,发现和还原真实的东莞经济,探求东莞转型升级的深层脉动,及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本意义。
东莞走在中国产业转型爬坡的最前沿,被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它如何从低端的“代工厂”蜕变为高端的“智造中心”?在理性层面的剥丝抽茧之后,作为深耕东莞多年的《南方日报·东莞观察》,我们将把两个多月来走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接下来的一组组故事直观地呈现出来。
我们深切感受到,冰冷的数据和理论背后,更令人动容的是人们在变革中的苦恼、焦灼、激情和坚忍。正是这些充满血肉、可被触摸的个体、族群和企业,蕴生了东莞再创奇迹的力量。
近日,回到北京述职的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东莞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义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物理学家甘子钊的办公室,就他们在LED氮化镓复合衬底的研究进行了一番头脑风暴。
2014年12月11日,三名日本科学家在LED蓝宝石衬底上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颁奖词这样写道:“三位科学家的发明成果,使人类可以用到更加环保的白色光源,降低了全球范围的照明成本。”
相较于蓝宝石衬底,甘子钊及其团队主攻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是迄今可用于半导体照明领域最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材料,但缺点就是价格过高,难以走进千家万户。如何将照明成本降到最低,张国义和甘子钊对氮化镓复合衬底在东莞的试产情况寄予了厚望。
同样身处北京,卸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职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还不忘安排自己的首席弟子——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志伟负责指导位于东莞的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计算所分所的GPUMA云数据库产品的研发,负责对接徐志伟的就是计算所分所所长刘甜甜博士。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效推动,东莞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来莞创业,一批批高端人才和高精尖技术企业的背后,还有一批“最强大脑”型学者的助力,形成博士后工作站的“朋友圈”力量,对东莞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重要的支撑。
院士牵线促高尖科研产品在莞落地
临近退休,张国义还是跟往常一样忙碌。他不仅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同时担任着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负责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协调和技术研讨工作。
每个月,他只拿出7天的时间待在北京,用于指导研究生选题并处理研究中心事务,剩下的时间都分配给了东莞。
在东莞,张国义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另一个是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每天的时间表都排得满满:早上前往企石指导LED高精密设备的生产工作,下午则返回位于松山湖的光电研究院,与4名学生泡在实验室里,将北京发送来的科技成果进行中间试验。
提起来东莞的机缘,张国义说,这主要是因为甘子钊。2008年12月2日,由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为带头人,张国义带着自己的8名博士生及硕士生在全国各地寻找适合光电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在半导体上游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处于弱势,尤其是东莞,几乎是空白。
“我是广东人,我想为家乡作贡献。我们便把产业化公司放在广东了。”甘子钊的故土情结促成了2009年东莞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张国义担任总经理,甘子钊担任名誉董事长,并坐镇北京大后方,作为科技成果研发的智力支持。
“基础技术研究都在北京做,但是实验室只从原理上研究性能,研发成功不代表能做成产品,还要在东莞过中试这一关。”张国义说。
为了达到研发设计的目标参数,同时又要高质量低成本地把产品制造出来,张国义与4名学生每天穿梭在实验室和工厂,摸清生产应该怎么组织,零部件结构应该怎么配置,应该采用哪种最合适的生产技术和流程,产业组织怎么安排等任务。
每个月回北京,张国义都会前往甘子钊住处,汇报中试过程发现的新问题,两人共同商议如何改进基础技术。
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多个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成果在东莞试产并形成产品。目前,中镓半导体的氮化镓衬底、氮化镓蓝宝石复合衬底、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和激光剥离机等核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产值也从2010年的1000万元攀升至2015年的2.5亿元。
2014年,3名日本科学家因在LED蓝宝石衬底上的发现降低了全球LED照明成本,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领域,这一消息触动了包括甘子钊、张国义在内的国际同行。“当然,我们所从事的研发不一定奔着诺贝尔去,做到技术上的突破不够,产业化之后被大家普遍采用,才是真突破。”张国义说。
甘子钊和张国义看好氮化镓金属复合衬底的方向,相对于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异质外延——蓝宝石衬底,归属于同质外延的氮化镓金属复合衬底则能够克服蓝宝石衬底的所有缺陷。
“东莞是离生产最近的地方,金属复合衬底未来方向是稀磁半导体,即非磁性半导体中的部分原子被过渡金属元素取代后形成的磁性半导体,这确实有冲击诺贝尔的可能。”张国义说,而东莞则将在降低成本形成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57位博士组成东莞最庞大核心科技创新资源
2012年,在香港取得博士学位的刘甜甜辞去了广州知名咨询机构的研究员工作,在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云计算中心”)前副主任岳强博士的牵线下来到了东莞,进入云计算中心博士后工作站。
这个距离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不足500米的云计算中心,下辖计算所、遥感所、电子所、自动化所、软件所等8个分所,每个分所负责1—2个产业化项目。
在云计算中心,共有57位博士构成了东莞最庞大的核心科技创新资源。这里有“十年北大十年日本”的理学博士范海生,从事的是国产卫星遥感数据云服务的产业化服务;有留英博士符晓,从事大数据研究,负责IDC运营及国家级智能硬件物联网标识平台的搭建和应用;还有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赵锋伟,从事是公共安全云应用的产业化项目。
作为中心唯一的女博士,刘甜甜担任计算分所所长,在国家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从事G—Puma云数据库的产业化研究。来到计算分所之前,李国杰作为团队带头人,与云计算中心主任季统凯、副主任岳强等团队成员开发了G—Cloud云操作系统项目,这是国内首个自主产权云计算平台产品,打破了国外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垄断。
该产品在2012年首先被应用到了东莞市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建设。目前,包含东莞经信、商务、海关、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700多个政务职能已经实现政务共享,每个部门之间都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服务,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随后,该产品又被推向了全国各地。
除了服务公共领域,G—Cloud目前已在东莞1000多家企业中得到应用。东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该成果的受益者,通过G—Cloud进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之后,公司在整个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硬件 投资 上减少了60%的成本。
“G—Cloud是对硬件的打通,如何把数据打通是更加复杂的一个课题。”2012年前后,刘甜甜跟随李国杰对东莞纺织服装、造纸、家具、模具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大范围调研。李国杰发现,东莞中小企业众多,但对云计算学习和应用的成本都很高,而让云计算真正服务中小企业,提高它们的信息化水平,才是产业化的最终目的。
G—Cloud技术成熟后,李国杰卸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的职务,并让自己的首席大弟子徐志伟研究员为刘甜甜所在的计算分所提供各项支持,刘甜甜所在的团队开始对分布式异构资源数据进行科研探索。
目前,G—Cloud和G—Puma与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都形成稳定的合作,2015年创造产值达7500万元。每逢李国杰回东莞居住时,最关心的还是G—Cloud和G—Puma服务中小企业的问题。
“东莞中小企业众多,我们也在找切入点。”刘甜甜说,目前能普遍被中小企业接受的云服务是“淘宝”模式,即让G—Cloud搭载CAD等设计软件,以极低的价格供有需要的企业租用。
“接下来我们要破解的就是数据的异构性,就是把数据放在一个池子里,每一个数据模块不再是不能转换的独立产品,而是可以有条件来取用,这将对企业信息化的提升以及降低云计算服务成本带来质的飞跃。”刘甜甜说。
“机器人军团”导师助阵博士创业
在距离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和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不足1公里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每天都有企业代表团来到这里的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取经,他们围在机器人旁边观看:2台Apollo机器人、6台Artemis机器人组合而成的生产线,在传送带跟踪管理和视觉系统的双重配合下,就可以完成月饼分拣、月饼盒调整、月饼装盒、刀叉装盒、月饼合盖、装箱封箱等17个工艺,每小时上千盒的产能,来宾们称赞不已。
已经熬过基础研发期,不再依赖试产的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每天都穿梭在国内外展会和技术成果论坛继续取经,包括走出去到硅谷的公司和大佬对话,去日本和著名的机器人公司安川、发那科对话。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每天忙成狗”。即使每天飞来飞去,石金博还是把家安在了东莞,因为东莞是她创业的福地。
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石金博在导师李泽湘的鼓励下创业。李泽湘研发的大疆无人机横扫全球无人机市场,估值达百亿美元级别。
李泽湘对东莞的机器人产业的格局作出了判断:首先,仅有少数机器人企业切入了上、中游来研发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和本体;此外,东莞制造业发达,以食品为例,就聚集了华美、徐福记等一大批企业,初步估算有上百万的产业工人,随着人力成本的逐年攀升,整个珠三角对食品和3C行业的“机器换人”的需求将十分庞大。
受到老师的点拨,石金博成立了李群自动化,主攻食品和3C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创业头两年,还带着学生气的石金博没有多少市场经验,她认为只要技术没问题,什么都能赚钱。
但是接触到客户后才发现,做一款产品,90%的工业技术难关可以攻克,然而剩下的10%的客户个性化需求却很难满足。加之创业初期的资金有限,技术积累时间不够长,李群自动化开始陷入困境。
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弟子们创业的李泽湘也关注到李群自动化遭遇的考验。李泽湘邀请了自己的朋友——一位有30多年机器人制造经验的美国人出任企业CTO,并让其门下优秀弟子加入李群自动化。
这位CTO让石金博获益良多。“他来我们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测弹簧,了解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以及使用之后的效果。”石金博说,这种做法让她确定了一种新思维,即生产每一个产品,都要了解到它的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了解每一个细节。
“我们尤其注意到,东莞乃至国内欠缺的是能把机器人应用做细致的人。”虽然现在订单不断,去年也已获得红杉资本和明势资本首轮3000万元的投资,但是石金博仍然一刻不放松。
“东莞是最适合做产业化的地方,不仅有最便利的供应链,食品和3C行业给轻量化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开发灵感,这足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做好机器人的每个细节。”她说。
■观察
高端人才“朋友圈”成东莞创新后劲
“东莞制造业产业链非常成熟,又有很便利的供应链,这对高层次人才很具吸引力。”张国义说,目前他已经成功联络了4名院士来东莞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些科技成果不止局限在光电领域,在莞转化后,或可催生东莞经济新业态。
今年6月,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的新办公大楼将启用,届时,将正式建立院士成果转化基地和照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区分实验室。
“每次回北京,我都建议我的学生们过来东莞看一看。”张国义颇为得意地说,自己已经成功招揽了多名弟子——留德11年的博士李顺峰,英国和加拿大双料博士王琦,以及取得瑞典皇家学院博士学位的刘明。3名博士已将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东莞,李顺峰更是将户口落在东莞。
当然这还不够,张国义目前也在给东莞市政府建言,希望东莞成立一个更有远见的海内外人才平台,例如美国或是欧洲对口东莞的人才中心,不仅要引进海内外先进技术,最核心的是做一个桥梁和纽带,门对门地吸引人才来东莞。
这在刘甜甜看来,就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最强大脑”朋友圈,是东莞创新的一股强大外援。“我也是跟随别人来创业,因为我看到了李国杰院士、徐志伟研究员,以及众多中科院的老师前辈们朋友圈串成的一条线,是这条线让我从不认识东莞,到愿意扎到这里,一步步做下来。”
近年来,东莞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建设了27家诸如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中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东莞家具、毛织、电子制造、模具等行业的企业超过2万家,引进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40多家,吸引各类人才2200多人,其中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占30%。
此外,东莞近年来还引导企业建立近300家企业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但高层次人才也提出,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有快有慢,贡献不等。一些研发机构和创新实践基地也被诟病积极性不高、带动效应不强。一方面,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高校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型人才缺乏,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东莞在人才落户、人才子女教育、医疗 卫生 、生活配套服务方面还有待完善。
对此,张国义建议,东莞对人才还要继续创新,对人才引进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管户籍和档案到不到东莞,只要技术和产业来到东莞,为东莞所用,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作出贡献,就是人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