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东莞商帮崛起 本土势力与过江龙各显神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莞 经济 发达,商贸繁荣。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东莞本土创业者,和外来创业者的实干和智慧。
当前,东莞的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爬坡越坎。民营企业家们也一样,他们渴望抱团取暖。当2012年政府在政策上对异地商会松绑之后,东莞的异地商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目前,在东莞登记注册的异地商会已经有79家。
除了异地商会,本土特色的商会和行业协会,也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陆续成立。8月31日下午,东莞召开全市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座谈会。会议透露,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3521家,其中行业协会123家,服务领域基本覆盖东莞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注册异地商会79家。这些商协会的背后,是近两万家企业。
经营这些企业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以商协会的名义,关注企业家拼搏和奋斗的故事。通过他们,我们看到各个商帮的精神以及他们在莞邑大地创造的传奇。
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颂斌。(资料图)
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秀敏。(资料图 记者 王欢 摄)
张氏 投资 有限公司主席张细。(资料图 记者 李梦颖 摄)
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莫浩棠。(资料图 记者 刘春 摄)
东莞市龙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张佛恩。(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运寿。(资料图)
低调务实:“创一代”书写商界传奇
精神不变:“创二代”领舞资本市场
贩卖咸鱼、蔬菜,或在路边开“单车补胎”摊,曾被人称为“东莞首富”的厚街镇涌口村人王金城和虎门龙眼村的张佛恩,依靠自己的实干、苦干加巧干,成功赚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并由此走上房地产和酒店业。
谦虚和低调是他们共同的标签。面对上富豪榜和“东莞首富”的称号,张佛恩曾对媒体说“绝对不赞成”,“东莞有钱人太多了”。王金城虽然身缠万贯,但一向轻车简从,丝毫没有富人的架子,也置身于正式的“富豪榜”之外。
从第一代创业者开始,东莞商界可谓人才辈出。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向资本市场靠拢,向新技术靠拢。他们传承东莞商人的精神,创造继续属于东莞的商界传奇。
30多年经济发展,东莞从一个农业城市蜕变成一个“世界工厂”。这个面积只有2519平方公里的城市,创造出的惊人财富却“富可敌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东莞本土人士踏入商业浪潮。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商人。他们胆大、开放,却也低调、务实。
从第一代创业者开始,东莞商界可谓人才辈出。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向资本市场靠拢,向新技术靠拢。他们传承东莞商人的精神,继续创造属于东莞的商界传奇。
东莞的“创二代”们追随着父辈的脚步,进入商海。他们更加年轻,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好多都有留学背景。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着国外最前沿和最热门领域的知识,他们喜欢用创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接班不是接钱和接企业,而是传承父辈的创业精神,传承莞商的精神。
有人卖过咸鱼,有人贩卖蔬菜
低调实干成就东莞“创一代”
1972年,还没改革开放。那时候还叫东莞县,隶属惠阳专区。
这一年,厚街镇涌口村南社的一个小商贩家庭,有了一位准接班人。他叫王金城。这一年,他15岁,刚好初中毕业。他的父亲当时在贩卖咸鱼,作为家中长子,他开始跟随父亲,做起“小巷贩”。
比王金城大5岁的张佛恩,当时是虎门龙眼村的一个普通农民。
他们当时应该没有想到,数年之后的一场变革,会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东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虎门诞生。张佛恩的老家,虎门龙眼村也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这家厂的老板叫张细,是从龙眼村走出去的香港人。此时的张佛恩,成为当时村里唯一的拖拉机手。张细赞他是个开拖拉机的好手,后来开上汽车也是技术很好,因为去深圳的路上有很多大坑,但张佛恩总是能巧妙地避过去。
张佛恩每两天就沿着原107国道送货去深圳。这份工作每月能给他增加8到10元的收入。他认为这是一份好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种田的”。后来,他还在路边开了“单车补胎”的档口。张佛恩就这样,一步步踏上从商的道路。
张佛恩的第一桶金,来自沙河餐厅。1981年,龙眼村里已经有不少的工厂,香港的货柜车来往频繁。他就在村里开了这家餐厅,主要服务货柜车司机。生意真的很火爆,几年时间,张佛恩就积累了几十万资金。这为他以后进入酒店业,积累了最原始的资本。
1986年,张佛恩与张细以及几个香港人合资兴建了一家酒店——龙泉宾馆。这是当时虎门最好的酒店。张佛恩的龙泉集团,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在经营龙泉宾馆的时候,张佛恩引进香港酒店的经营模式,迎宾、舞台、乐队表演等一应俱全。他的这种做法,独特而成功。7年之后,张佛恩决定转让龙泉宾馆,一位港商退出时获得的分红,是原始投入的40倍。
从此,张佛恩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他的产业也从酒店业拓展到房地产。龙泉商业广场,是虎门当时最好的。龙泉国际大酒店,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酒店项目之一,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耗资近9亿元,其“标准层平均2.55天一层,最快两天一层”的修建速度曾经创造了中国建筑的“东莞速度”。龙泉酒店让张佛恩“一举成名”,并开始出现在富豪榜中。曾经,他被人称为“东莞首富”。
同样也曾被冠上“东莞首富”头衔的还有王金城。
改革开放后,王金城开始从海南批发蔬菜卖到深圳,赚取第一桶金。1985年前后,他在厚街创办兴业铝合金厂,从此,他的事业开始呈几何级扩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王金城及家族的商业版图拓展到石材、化工、航运、医院、家具、酒店、房地产和木材等多个领域。
2006年6月,50岁的王金城罹患胰腺癌病逝。彼时,整个东莞商界,都对这样一位商业巨子的早逝感到惋惜。
当时有媒体报道说,王金城非常低调,虽然身缠万贯,但一向轻车简从,丝毫没有富人的架子,也置身于正式的富豪榜之外。
张佛恩也是低调的,面对上富豪榜和“东莞首富”的称号,他曾对媒体说“绝对不赞成”,“东莞有钱人太多了”。
30多年的经济发展,像张佛恩和王金城这样的商业翘楚,在东莞还有许多。比如莫浩棠、麦彦桐、莫志明等等。他们出生在东莞,创业在东莞,成功在东莞。但要寻找他们的资料,却往往很有限,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当初,媒体在做王金城的报道时,想找他的照片都很难。张佛恩也是在2012年才第一次接受媒体的正式采访,而此后,他几乎没有再接受过媒体的采访。
除了低调和谦虚,务实也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张佛恩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东莞的酒店和房地产。他说:“我也曾经投资其他行业,但失败了,以后就不熟不做了。”莫浩棠在进入房地产领域之后,也是采取“仗要一个一个打,成功一个再上一个”的战法,积累充足的资本,成功躲过1997年的那一场 金融 风暴。
莞商在资本市场起舞
100万元如何变成44亿元?
今天看来,改革开放后,率先在商海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基本上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如果说,他们的成功兼具天时地利人和,那么他们的后一辈,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就会弱许多。世界莞商联合会会长莫浩棠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一代要寻找蓝海,二代、三代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归根到底,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于创新。”
1971年出生的谭颂斌,应该是东莞本土的第二代创业者。他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回到虎门,成为一名公务员,干的是招商引资的事。在与众多企业的接触中,他发现很多企业都需要改性塑料。当时,这种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关键技术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他觉得,国内市场有强大的需求,这一领域充满商机。
当时的谭颂斌已经对公务员的生活感觉倦怠,当他创业的念头涌现后,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决定辞职。谭颂斌说,他在单位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外资企业老板,他们大部分是创一代,白手起家,这些人的故事给了他启发、教育和鼓励。于是,谭颂斌决定放手一搏,因为自己还年轻,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1997年8月8日,银禧科技前身——东莞银禧塑胶有限公司在虎门新联工业区成立。这一年,谭颂斌26岁,他一头扎进高分子材料行业。
14年之后的2011年,银禧科技在创业板上市。回顾创业的历程,谭颂斌说,公司的发展也曾遇到瓶颈,那时他开始意识到,必须跳出传统企业发展思路的束缚,必须要走高科技路线,并开始与高校合作,四处寻找人才,来更好地把握新材料发展趋势。现在的银禧科技已经成为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银禧科技早一年,星河生物也登陆创业板,这也是一家东莞的企业,老板是叶运寿,东莞塘厦人。
叶运寿是“60后”,今年刚好满50岁。1998年,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星河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建材、家私、五金、农副产品,这些行业基本上都尝试过。
没有核心主营业务,对一个公司来说,肯定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2002年,叶运寿出国考察了一圈。他要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寻找出路。在日本和韩国,他看到当地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经成熟。而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但工厂化生产的水平还不高。叶运寿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回国之后,叶运寿决定,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他开始引进设备,进行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星河生物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引进食用菌工厂化模式的企业。
叶运寿激情满满,但星河生物的一路发展,还是遇到不少资金上的困难。2010年,星河生物上市后,叶运寿等人财富暴涨。当时董秘黄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解决资金问题,寻找 银行 、寻找投资人,叶运寿为了筹钱,把亲戚们的房产证都拿去抵押,当知道叶运寿要搞农业,大家都不看好,但叶运寿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寻找到投资者。
如今,星河生物所生产的食用菌销量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坐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的第一把交椅。叶运寿用8年的时间,让星河生物的资产从100万元变成了44亿元。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魔力。
谭颂斌和叶运寿这一代东莞商人,不再闷声发大财。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他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主动向资本市场靠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更懂得四两拨千斤,用另外一种方式创造财富。这是他们与前辈最明显的不同。
接班不是接钱和接企业
“创二代”创业是另一种接班
当谭颂斌的公司上市的时候,东莞还有一批人,也在追随着父辈的脚步,进入商海。他们更加年轻,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好多都有留学背景。他们的父辈,已经是东莞非常成功的商人。社会上很多人把他们称为“富二代”,但他们更应该被称为“创二代”。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着国外最前沿和最热门领域的知识,他们喜欢用创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接班不是接钱和接企业,而是传承父辈的创业精神,传承莞商的精神。
东莞市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邓秀敏就是这样一位“任性”的“创二代”。
按照父亲的规划,高中毕业之后,邓秀敏会去读大学,毕业后结婚生子,相夫教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邓秀敏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创业,因为这是她最大的梦想。
她和男友一起,开设了工厂,生产包装盒。创业时,公司只有5个人,她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还要兼顾后勤和财务。订单多的时候,她就熬夜加班。吃睡都在工厂,衣服要自己洗,晚上还有老鼠出没,甚至和保安一起去追贼。但她并不觉得这样有多苦。数年之后,她的企业发展到1000多人,产品也进入国际市场。
与男友结婚生女之后,邓秀敏受到父亲的邀请,回到家族企业做执行副总经理。当她熟悉父亲的公司后,发现父亲的企业生产的热能元器件,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用途。
看到新的商机之后,邓秀敏经过市场调研,决定投身即热式饮水机行业,并创立自己的品牌“德方斯”。她又踏上另一段创业路。
围绕着这个产品,邓秀敏开始经销高端饮用水,开始将即热式饮水机在细分的母婴市场进行推广。她期望到2020年,德方斯的产品能进入千家万户,而到了那个时候,企业也可以上市了。
与邓秀敏相比,何志鹏虽然没有在新的领域创业,但在家族企业内,他也是将企业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003年,何志鹏进入嘉宏集团,从资料员、采购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2007年,公司面临调整期,何志鹏的观点与长辈的观点产生分歧。长辈希望专注于房地产开发,但何志鹏思考的是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问题,他想进入周边产业,或者将已有的非房产产业做大。
于是,当温州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何志鹏从东莞的实际出发,看准东莞的中小企业多而且缺资金,果断将集团属下的担保公司从广州迁回东莞。
数年后的今天,嘉宏集团已经集房地产开发、金融业务、专业市场、实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并跻身东莞市民营企业50强。
类似他们这样的“创二代”还有不少,比如光大集团的陈健明、金城集团王绍恒等。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创二代”改变“东莞制造”的基因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曾在东莞多次调研。他曾对媒体说,东莞大多数企业接班人都有着“去标签”、“证明自己”的强烈诉求,他们用创业来展示自己接班的能力。但现在的商业环境,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竞争更加激烈,信息交替更加迅速。陆雄文曾说,“创二代”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可能比不上父辈,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国际化视野,绝对超过前辈。他们为东莞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改变着东莞制造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