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毛衫行业机器换人 工人由50万减至5万
在珠三角,制造领域的各大企业正深陷招工难的困局,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机器换人”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
东莞是广东智能制造试验区,早在5年前,东莞大朗镇的毛衫行业就已经完成了“机器换人”,这里的工人也由50万人减少到了现在的5万人。
大朗镇的“机器换人”改革,既有其宝贵经验,又有其新的困局。
记者走访发现,3年前,电脑横机市场就已经饱和,目前已是国产电脑横机的衰退期,便宜的二手机正主宰市场。
据透露,目前当地大多数所谓的“机器人”生产厂家,实际只有能力做配套的机械辅助设施。
“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资源里尽量把船划得快一点,成功游向彼岸。”
无法包揽
“机器也有发神经的时候”
纺织行业的工厂负责人希望,由电脑横机所生产出来的成品,不单单是一块布片,而是一件件完整的毛衣。
在大朗镇安迪毛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望国看来,这个理想实现起来很难。鉴于原料的伸缩性能,仅缝盘环节就无法由机器操作,所以机器并非万能。
6月9日,记者走访了安迪公司,发现缝盘工人系清一色的女工,她们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和四川。女工们介绍,缝制环节要求严苛,手指要尤其灵敏,才能做到“一个齿轮对准一个孔眼”。
王望国介绍,缝盘工人的年龄不能太大,“眼睛要看很细的活,年纪大了干不了。”普通工人一天可以缝制三打至四打大众款衣服,现在,当地7000元月工资都难以招到一个熟练的缝盘工。
毛衣的后整阶段,又细分为查补、烫衣两环节。查补工多为女性,主要负责检查衣服的尺寸、线迹及疵点等各种细节。烫衣工多为男性,他们常年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工作,锅炉生产的水蒸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他们的工作区域。烫衣环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衣服面料反光,工序非机器所能取代。
大朗镇的“机器换人”,主要体现在毛织工序的织片环节。安迪公司目前有34台电脑横机,由8名工人轮班24小时值守,每一次换班,电脑横机停机检修一小时。
他告诉记者,机器人也有发神经病的时候,“只有在10°C-28°C的环境下,它们才能正常工作。”
机器智能
“毛衣从保暖品变得时尚”
大朗镇银朗北路,如今已衍化出电脑横机一条街。
在东莞市龙中星电脑横机制造有限公司内,陈列着一台淘汰多年的手摇机,在电脑横机面世前,手摇机主宰者毛织业。这台手摇机即将被东莞市科技局收藏。
公司区域经理谭江向记者演示了手摇机的操作流程,只见他推针、接纱、加针、减针,加一针转三转,一转一来回……各种动作环环相扣,“推到哪个工作区域、加减多少织针,每个细节都有讲究。”他称,任何一个步骤出错,衣服就会织错。
手摇机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它终结了漫长的人工编织史。不过,工人操作手摇机时需长时间站立,为了省力,他们频繁地摇摆腰肢和臀部,“手摇机工人一般脾气暴躁,臀部都变得很肥硕。”
手摇机机身上安装电动机,带来了短暂的半自动时代。半自动手摇机仍旧不会加减针,这道工序的命令由控制器下达。此时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他们也不必像往常一样日复一日地摇摆腰肢。
2008年至2012年,全智能电脑横编织机开始进军各大纺织工厂。电脑横编织机简称为电脑横机,其称谓延续了“横向编织”(纬编)的概念。
电脑横机的出现解放了织片环节的人力,它还能在不断地吞吐中,将各种颜色的毛线相互穿插,织出扭绳、扭条等非常复杂的组织及美丽的蕾丝花边。
谭江说,电脑横机所制造的产品,颠覆了人们对毛衣的认识,其细针织出的衣服既轻巧又柔软,毛衣这种粗糙的纯保暖用品,有了时尚的可能。
工厂接到订单后,技术人员依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相应的编织程序,这些程序大多由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制作的软件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