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抢机器人红利 铸工匠精神
东莞再出发之机器换人
2014年300万元,2015年1000万,2016年3000万……在技术红利的刺激下,宇瞳光学对机器换人的投入越来越大手笔。汇美模具不仅通过机器换人成功化解招工难,还“意外”实现公司利润同比增长15倍,如今正筹备冲刺资本市场。拓斯达则通过给制造业客户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成功登陆新三板。作为东莞制造业龙头的劲胜精密,则以打造无人车间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引领国内“机器换人”的标杆。
近年来,东莞曾引以为傲的传统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014年,东莞市政府顺势而为,在省内率先推出“机器换人”政策。现如今,“机器换人”已然成为东莞制造业老板们的共识,也成为东莞 经济 发展的“新常态”。据东莞市经信局统计,截止到今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预计到2018年底,东莞八成的工业企业要实现“机器换人”。
“盲从”带来的意外惊喜
汇美模具最初决定机器换人,甚至有点“盲从”的意味。
东莞市汇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汇美模具”)技术部经理韦敬通回忆,2014年东莞出台了“机器换人”的政策,汇美控股在旗下另一家模具厂率先进行了尝试,公司当时的想法就是“政府既然出台这个政策,肯定是对企业有一定好处的”。
事实上,汇美模具此时正像其他诸多模具企业一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因该行业同时属于劳动密集和重资产、技术密集型行业,工人技术要求高,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生产一线(技术操作工)招人非常困难。发展的瓶颈,加上对政府的无条件信任,果断促成了汇美模具分公司的第一次“机器换人”探索。
韦敬通还记得,当时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考察“机器换人”申报项目时,曾说他们是全东莞考察的第三家企业。考察人员当时或许也在摸索经验,对智能设备充满好奇。“2015年当我们第二次机器换人项目申报时,考察人员的业务看起来相当纯熟了。”
虽然这次投入规模较小,但公司很快尝到了甜头。2015年6月,汇美模具公司正式开始筹备“机器换人”项目,引进靠谱的合作商,投入430多万元自有资金购置智能化设备。
据汇美模具财务部经理杨涛通报,2015年其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115%,利润同比增长15倍,其中“机器换人”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杨涛透露,目前汇美模具已制定机器换人的“三年计划”,并通过对集团其他分公司的并购重组,冲刺资本市场。如果不出意外,该公司将于今年年底前挂牌新三板。
投资 额狂飙的背后
提起“机器换人”的甜头,长安镇经济科技信息局(简称“长安经信局”)的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该镇乌沙社区的宇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长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宇瞳光学自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都申请了机器换人,每年的投入资金都大幅狂飙,说明他们不断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
宇瞳光学公司副总张浩介绍,公司2011年9月才在东莞长安成立,主要生产安防监控高清镜头。发展到2014年时,公司员工增加到2000多人。出于节约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考虑,2014年政策一出,宇瞳光学就投入了300多万元用于“机器换人”。
张浩表示,首批引进的8套智能设备,减少100名左右的工人,生产效率从每人每小时194件提升至338件,产品合格率则从97%提高到99%。2015年3月开始,宇瞳光学每月镜头出荷量突破300万支,同比增长50%。
“因为光学产品的精度要求特别高,以前靠人工生产的效率较低,因为担心无法按时赶完工期,很多大订单都不敢随便接。机器换人之后,成功解决了我们产量上的瓶颈问题。而且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我们的市场越拓越宽。”张浩认为,机器换人对公司的意义十分深远,“一年回本”已经成为小case了。“我们还将进一步引进机械手,在传送和检测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今后的自动化程度将达到90%。”
“机器换人”的东莞样本
在中小企业探索“机器换人”渐入佳境时,作为东莞工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劲胜精密,早已成为智能制造的典范而备受瞩目。
从2014年开始,劲胜精密率先尝试“机器换人”。在企业规划中,未来将投入5亿元升级为“无人工厂”。劲胜精密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今年被列为国家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就在去年11月,劲胜公司收到中央财政高达3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补助资金)”。
2015年10月18日,劲胜精密等企业界代表,与时任东莞市长袁宝成以及科学界代表一起,受邀参加央视著名 财经 类节目《对话》,通过荧屏向国人讲述“机器换人”的东莞样本。
东莞市经信局日前向南都记者通报了最新统计数据,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319个,总投资达108.68亿元。
对于机器换人产生的效果,东莞市经信局以2015年的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去年“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70.03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约46600人,新增设备29349台(套),平均产品合格率从92.04%提升到97.23%,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1.05%,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1.66倍;形成新产品2677种,新技术994项,产生各项专利1966项;每年可产生销售收入447.61亿元,净利润26.18亿元,税金15.32亿元,节省能源消耗量61.42万吨标准煤。
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
上述机器换人沉甸甸的数字背后,则是东莞应运而生的机器人产业。
据东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有4万多家工业企业,形成了涉及38个行业大类和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如果每家企业换一台智能装备,就有4万多台的庞大市场需求。”
事实上,东莞早有数百家相应的机器人企业乘势而上,目前已真切享受到这种“机器人红利”。位于大岭山镇的拓斯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拓斯达位于大岭山镇新塘的生产基地,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其“机器人”业务数据却不同凡响。自2007年成立以来,保持每年5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由最初的注塑自动化向整个制造业自动化转变,现已成为国内制造业“机器换人”自动化方案集成领军企业。2014年12月,拓斯达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去年又被国家工信部电子产业发展研究院评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累计客户共4000家。
去年东莞“机器换人”项目用于购买莞产设备的资金,就占到12.66亿元。东莞机器人产业的巨大诱惑力,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智能设备最大用户之一,劲胜精密显然感受到了这种诱惑。去年劲胜精密以24亿元收购了上游装备制造行业的创世纪机械,以此进军3C智能制造领域。
机器人背后的工匠精神
今年全国两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显然也是今后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人。那么东莞以后都机器换人了,“工匠精神”将何处寻觅?南都记者近日在与机器换人相关企业的交流中,发现他们不仅对智能设备情有独钟,也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工匠精神”。
汇美模具技术部经理韦敬通表示,机器换人之后,他们给每个产品原件生成一个专属二维码,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所有的操作流程都要先扫描一下二维码,对产品进行大数据管理。韦敬通认为,正是公司对这些细节的执着追求,才赢得了奔驰、宝马等越来越多的海外大客户。
宇瞳光学董事长张品光也告诉记者,宇瞳光学自成立之初就精益求精,以数码的品质来做高清安防镜头。当时市场上的安防镜头普遍比较模糊,“看得见就行”。但随着安防领域对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宇瞳光学逐渐成长为视频监控高清镜头的行业领先者。如今诸多城市启用的“天网工程”,以及日益增多的电子警察,每一次成功抓拍到违法行为,或许就有着宇瞳的贡献。
无微不至的政策支持
“机器换人”是否意味着,大量工人将会失业?东莞市经信局调研的结果显示,当地参与“机器换人”项目的企业中,75%的企业用工没有减少,有些企业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的情况下,用工甚至不减反增。
汇美模具就是其中一例,其财务部经理杨涛告诉南都记者,公司虽然大规模引入智能化设备,但员工仍在增加。对于机器替换下来的部分工人,公司通过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并通过竞聘机制给他们提供晋升机会。
作为公司的技术部经理,韦敬通更是对“机器换人”津津乐道。他说平时经常被东莞市的经信局、科技局等部门组织过去参加相关的专家讲座和培训。“政府对机器换人的支持太给力了!”韦敬通不吝溢美之词,其表示以往公司压力大的时候,都不敢向 银行 贷款。但自从申报“机器换人”项目之后,仿佛为公司打开了一扇幸运之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拿到了许多相关补贴,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提振了公司的信心。
东莞市经信局告诉记者,2014至2016年,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机器换人专项”资金,以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未来,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企业中,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全面推动实施“机器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