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整治交通拥堵需要群策群力
东莞时间网讯 上周, 东莞日报 推出《聚焦市区交通拥堵》系列报道,引发读者、网友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市区交通拥堵已成为东莞市民关心的热点。2016年5月,东莞市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大关。如何有效治堵,更是考验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能力和水平。
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治堵,社会各界均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有很多科学合理的建议。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着眼长远,集聚各方智慧,是整治市区交通拥堵的必由之路。
焦点一 四大方面原因导致拥堵
分析东莞市区交通拥堵成因,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宏观层面,据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分析,一是汽车保有量增长快,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平均每天新车入户量为2000辆。目前,全市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200万辆,而市区道路里程基本没变。
二是潮汐型集中式交通出行特点,东莞市区潮汐型、集中式交通出行现象严重。交通出行主要集中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周五、周日下午及节假日前后,接送学生高峰车流量大,峰值更为明显。
微观层面,据本报记者实地走访调查, 主要有4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掉头位设置不合理。这一点在南城比较明显,尤其是一些安装中央护栏的路段,汽车只能到红绿灯处掉头。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特别大,车辆掉头速度非常慢,影响了后方左转的车辆,也影响了后方需要直行的车辆。
二是红绿灯配时不灵活,这一点在市区较为常见。
三是交通事故加剧拥堵,在市区较为常见。
四是车辆乱加塞乱停放,这一方面主要与很多司机的驾车习惯有关。
焦点二 治堵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
导致拥堵有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的原因。那么,治理拥堵,自然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宏观层面的治堵举措,应该从城市规划切入,以更为长远的眼光、更有预见性的措施,减少拥堵因素。
2016年5月,东莞市控规委员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召开,通过《东城中心片区A街区A-05、A-06、A-09和A-18地块(世博北街坊)控规一般调整》。未来,世博北、卓越广场、世博广场、万达广场,乃至星河城一带均将通过步行空中连廊连通;减少与地面交通车流的冲突。
此次控规方案借鉴纽约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在东莞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大规模的空中步行系统,通过空中走廊打造“人在空中走,车在地面行”的立体交通,达到科学规划、完善建筑内的配套设施以及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目的,这是直面东莞市区拥堵城市病开出的解药,也是从宏观层面整治市区交通拥堵的良策,具有示范意义。
在微观层面,历来不乏良策。
在2016年东莞“两会”上,治堵也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一大热点,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东莞市人大代表谢锦池建议要加强交通疏导、多建人行天桥,方便人车分流,有利于安全畅通和出行安全。东莞市政协委员欧南燕建议,需要加快规划中的停车场建设进度,建设立体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规范停车场收费标准,引导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建停车场或临时停车场。东莞市政协委员王旭珍认为,目前东莞市中心城区的道路主要还是扁平化的布局,建议对于重点路段,特别是交通拥堵严重路段实施立体交通工程;同时完善道路中间隔离带建设,加大对路口改造和优化力度,并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建设。加强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建设。改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整体通行效能。
松山湖大道市中医院立交桥路段,常年拥堵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分析,民盟东莞市委会提出了翔实的建议:修建环城路通往G94高速的直接互通连接线;修建环城路通往东部快速的直接互通连接线;改善右转车道的交通引导,小型车与大型车的右转能分流,如引导小型车直行到八一路后左转掉头再经立交右转上环城东路;重新对该路段的辅道和环城路同沙立交的互通匝道进行改造,辅道由现在的两车道改为三车道,互通匝道重新设计,改为两车道并加大转弯半径,由于该处空间狭窄,可采用匝道桥的形式上跨环城路进入八一路的匝道,并同时改造该处环城路的辅道由两车道改为三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