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海域未发现咸潮上溯

14.07.2015  20:31

■增殖放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近日,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布了《2014年东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海域海水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状况总体较差,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除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cr)等指标超标外,其他监测指标均未超标;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总体依然较差。

海水主要污染物含量下降

2014年,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辖区内海域开展了海水、海洋沉积物、陆源入海污染物、渔业资源等监视监测,布设各类监测站位40个,采集样品1394份。

监测表明,2014年,全市海域海水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状况总体较差,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依然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无机氮、石油类含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活性磷酸盐含量略微升高。全部监测站位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全部监测站位石油类含量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长安、虎门、沙田、麻涌四处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均总体较差。不过与2013年相比,长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含量有所下降;虎门活性磷酸盐含量上升,无机氮、石油类含量下降;沙田无机氮含量有所下降,麻涌无机氮含量基本持平,活性磷酸盐含量上升,石油类含量下降。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第四类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第三类则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二类及第一类水质可用于人体直接接触、水产养殖等。

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有好转

2014年,东莞近岸海域沉积物状况监测项目主要为石油类、  汞、镉、铅、砷、铜、锌、铬、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有机碳、硫化物等。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为:铜>镉>铅>铬>锌>砷>油>汞。

监测结果表明,沉积物质量总体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要求,质量有所好转。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铅、汞、滴滴涕、多氯联苯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砷、镉、锌、铬、六六六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含量符合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14年5月、8月和10月,监测人员分别对我市东江北干流、南支流入海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两条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为54625.4吨。

公报》显示,2014年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水质质量与上年基本一致,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保护区沉积物质量比上年有所好转。

滨海旅游与渔业捕捞受影响

去年,威远岛滨海旅游度假区海域水质监测表明,该海域的水质质量与上年类似,主要污染物仍然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水质监测表明,铅、铬、镉、砷、铜等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汞、锌、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氧含量符合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含量与上年一致,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4年,对我市有影响的台风主要有第9号“威马逊”和第15号“海鸥”,但均未对我市海域造成重大影响。全年,东莞海域未发生较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未发现咸潮上溯情况。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石碣、石龙、  虎门、长安和沙田等镇在所辖水域共开展6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鱼苗500万尾、虾苗2300万尾,有力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与上年相比,2014年东莞渔获量、渔获率、总产值均有所下降。去年南海区东莞监测船为4对双拖,总渔获量为740.2吨,平均渔获率为234.2公斤/小时,比上年下降了22.0%;珠江口共8艘东莞监测船总渔获量26764.2公斤,平均渔获率6.0公斤/小时,与上年相比分别降了38.7%和31.0%。《公报》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台风比往年多,渔民出海积极性下降,渔业资源状况不理想等。

2014年东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部分)

◆全市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较差,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依然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等。

◆全市海域沉积物状况总体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要求,质量有所好转。

◆监测的入海排污口除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cr)等指标超标外,其他监测指标均未超标。

◆全市海域全年未发生较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未发现咸潮上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