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登革热本月起进入发病高风险期
莞城运河边,工作人员喷洒药水灭蚊。 东莞时报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登革热本月起进入发病高风险期
东莞超3成监测点有中度传播风险
东莞时间网讯 天气热起来,蚊子也跟着亢奋,省疾控部门前天发布最新一期登革热风险提示,全省有66处登革热高风险地点,而此前处于登革热高度传播风险的监测点只有10处。
记者发现,这66处登革热高风险地点中没有东莞,东莞市疾控中心表示,5月下旬以来东莞未监测到登革热高度传播风险点,但最近一次的监测发现全市登革热中度传播风险点占33.33%,符合防控要求的仅占53.33%,登革热的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疾控部门提醒,全省登革热疫情开始进入本地散发病例阶段,登革热高风险月份预计在7—10月,全省各地存在着发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市民要做好防蚊灭蚊。
登革热高风险区较之前明显增多
最近,中山市报告了1例登革热病例,据省疾控中心介绍,目前,我省登革热疫情开始进入本地散发病例阶段,已报告了4例本地感染病例。
广东省登革热高风险月份预计在7—10月,全省各地存在着发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高风险地区以出现本地病例的地区以及近期蚊媒监测有中高度风险的县区为主,发生本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很高。
广东省疾控中心在全省加强蚊媒监测点布控,最近一期的监测结果显示,广东处于高度传播风险的监测点较之前明显增多,共66处(广州地区监测结果通报由广州市卫生计生委发布),而此前一期监测结果显示,全省处于登革热高度传播风险的监测点只有10处。其中,“深圳市福田区华富街道深业上城工地”风险指数居榜首,指数更是逼近200(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存在登革热暴发高风险)。
莞3成监测点有中度传播风险
东莞市疾控中心介绍,为了防控登革热,今年4月份以来,我市也在原有万江街道、东城街道、中堂镇和道滘镇4个蚊媒密度监测点的基础上,将监测范围扩大到了全市所有镇街(园区)。
5月下旬以来,东莞未监测到登革热高度传播风险点,目前全市尚无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
但最近一次的监测发现,东莞登革热中度传播风险点占33.33%,符合防控要求的仅占53.33%,蚊媒密度控制形势不容乐观,且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的增多,我市登革热的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疾控专家提醒,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登革热。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方法。
预防登革热市民要做到:居室安装防蚊纱窗;睡觉时要挂蚊帐;平时要注意环境清洁,保持环境卫生;经常清理室内外的积水容器,倾倒里面的积水;家中的水生植物2至3天换一次水;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衣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
相关新闻
东莞花斑蚊已有低抗药性
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元凶”,近日,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说,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花斑蚊对杀虫剂呈敏感或低度抗药性现象,部分地区白纹伊蚊产生中高度抗药性。
东莞市疾控中心近日也公布了花斑蚊抗药性监测结果也显示,本地花斑蚊对“残杀威”、“溴氰菊酯”、“双硫磷”这3种杀虫剂产生低度抗药性,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这2种杀虫剂敏感。
目前,登革热已进入高风险月份,不少市民担心登革热像去年一样大面积爆发。
疾控专家解释,所有杀虫剂都可能会激发抗药性,出现抗药性可能跟去年登革热疫情发生时,各地长时间、大量用药有关,也可能跟不合理的用药方式有关。蚊子产生抗药性也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束手无策,目前蚊子对大部分的药物仍然敏感,蚊子对某类药物产生持续高度抗药性后,停药1-2年,抗药性自然会下降。灭蚊的药物有很多种类,会根据监测结果在药物使用上采取轮换、复配的方式提高对蚊媒的控制效果。
疾控专家也提醒,消杀公司、小区物业等机构在消杀花斑蚊时,会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杀虫剂品种,使蚊虫的杀灭工作更有效。而且预防登革热的重点是清理积水,不能一提到灭蚊就是满大街喷雾,只有出现登革热病人或蚊媒超标的地方才需要喷药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