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东莞经济 20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全省地级市

11.01.2016  11:14

至去年11月底,东莞制造业市场主体比2012年底增长了36.85%。图为长盈精密公司大朗工厂工人在作业。摄影:胡国球

去年关闭的诺基亚东莞工厂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进入2016年,记者在昔日的诺基亚生活区却看到了一番新景象:这里已被改造成当下非常吃香的电商产业园。

聚大电商产业园在2015年3月接手诺基亚生活区后,投入了近千万元进行改造。董事长张锡林说,改造后的产业园出租面积达2万平方米左右,能容纳100家左右电商企业,涵盖家具、电子、服饰、通信等各行各业,其中包括神州租车、美誉标识等知名企业。

从2014年底开始,万士达、联胜、诺基亚等耳熟能详的企业相继关停搬迁转移,“倒闭潮”“寒冬论”等成为缠绕在东莞身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东莞制造”的“失落”甚至被炒作为“中国制造”的“宿命”。

时间却给了我们更准确的答案。诺基亚和聚大的一进一退,正是东莞落后产能为新生产业力量“腾笼”的生动诠释。

1月6日,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披露和分析了东莞2015年度多项 经济 数据和指标。1月8日,东莞市2015年度工作总结大会通报,去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6280亿元,首次正式迈入“6000亿俱乐部”行列,同比增长8%。

相比经济数据面上“量”的增长,“质”的提升是东莞经济有“里子”的底气。2015年,东莞在创新驱动效应凸显、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市场主体活力激发等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市场主体数量、“新三板”挂牌企业数等20多项重要指标领跑全省地级市。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东莞2015年度经济的稳中向好是否意味着寒冬已逝、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来看,被低估的“东莞制造”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本报从速度、结构和质量等维度来解读东莞经济的“面子”和“里子”。

A.经济出现“莞式反转”

在经济形势下行情况下,东莞取得这样的增长非常了不起,有专家更是给予东莞经济出现“莞式反转”的评价。

2015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280亿元,首次正式迈入“6000亿俱乐部”行列,同比增长8%。将这一数据放在全国维度进行比较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2014年全国GDP增长7.4%。2015年前三季度东莞GDP增长7.9%;2014年东莞的GDP增长为7.6%。去年东莞经济增速仅超过全国0.2个百分点,而到了前三季度,东莞经济增速已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了1个百分点的差距。

从东莞自身发展速度来看,2015年度经济发展呈现逐季回暖、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面对复杂和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东莞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增速一度较上年放缓,但第二季度开始势头渐长,上半年同比增长7.4%,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9%,到了年底这一数字继续攀升至8%。

据统计部门介绍,当前国民生产活动主要分为供给和需求两大部分,在“主要供给指标”中,统计部门往往考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状况。由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

支撑东莞经济起暖回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正是工业增加值,徐建华透露,2015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695.7亿元,同比增长5%,比上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势头,说明当前东莞的工业经济运行状况较好,基本上保证经济总体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显示东莞“工业立市”的蓬勃生命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固定资产 投资 总额也是衡量经济增速的重要指标。徐建华透露,预计2015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79亿元,增长3%。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驱动,去年全市新引进5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98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6.2亿元,增长10.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凸显。

东莞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的同时,发展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加是支撑发展质量的一项指标。2015年,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7亿元,增长10%。专业人士介绍,通俗来讲,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就是指地方实际可用财力,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时候比GDP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城市的实力。

“在大环境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东莞取得这样的增长非常了不起,目前呈现出的指标都表现不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评价。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进勇更是给予东莞经济出现“莞式反转”的评价,认为这也是中国经济“企稳—再突破”的重要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