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五年:以名城申报为契机 更好传承莞邑文脉
东莞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图为位于莞城的西城楼。资料图 (记者 陈帆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千年莞邑,底蕴深厚。拥有5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1685年的建县史,1259年的建城史,是五千年前南越族人繁衍生息之地、宋元以来岭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明清以来忠义仁勇志士辈出之地、华夏近代历史开篇之地、中国改革开放先行之地、粤海第一门户,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赋予了东莞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东莞人也对历史心存敬畏和爱护之情。东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2010年,东莞确立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2011年,东莞正式开展名城申报工作,全面推进名城申报,2015年10月,东莞召开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名城申报工作全面提速。
五年来,东莞着力抓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提升历史文化保护覆盖率和完好率,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强化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营造了名城申报的浓厚氛围。通过申报工作,东莞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历史文化保护,任重而道远。申报名城,东莞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顶荣誉的帽子,更多的是给自己戴上一顶“紧箍咒”,让全市各级各部门能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
/ 重机制/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抓住名城申报契机,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发动全市各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与申报工作中;通过召开全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申报工作协调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统筹、协调、督导全市名城申报的各项工作。
结合自身特色,东莞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行政架构的优势,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各级镇街政府为主体、各行政村(社区)全面配合的保护工作机制,系统全面地推进了保护机构设置、财政与资金投入、管理平台建设、政策法规制定等相关工作。特别是石龙、茶山和石排等相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在镇街,成立或确定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安排专人专职负责历史建筑的日常巡查、 卫生 打扫、维护防灾等工作,成效显著。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东莞历史文化保护资金投入主要由市镇两级财政分担,资金主要使用领域包括:各类规划编制、各类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整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和宣传等。
自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14.43亿元,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社会资金引入管理暂行办法》等资金使用办法,规范各项资金使用方式。
在保护法规制定方面,制定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东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法制化进程。
/ 重规划/
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东莞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编制的各层级、类型的保护规划,引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规划普查、甄别和整理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按照规划要求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重点保护修缮。
《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虎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下坝坊文物保护与利用项目设计》、《莞城·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修缮整治方案》、《可园片区城市设计》……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各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名城保护力度,东莞近年来陆续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文物修缮设计方案和重点地区整治工程设计等各类保护规划,构建了层级鲜明、类型齐全、覆盖全面的保护规划编制和研究体系,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强化规划管控、合理引导各类建设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规划为依托,东莞不断强化文物保护数字化监控管理。规范标注全市135处文保单位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数字地理坐标,并纳入城建规划部门的全市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只要在城市建设中涉及文物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系统就会反馈,城建规划部门就及时征求文物部门意见,是全省唯一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建规划无缝对接的城市,成为广东省的典范。同时,将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GPS数据、地理坐标移交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将文物安全作为土地招标拍卖、工程立项和项目报批的前置条件,有效确保文物在城市建设中不被损毁。
各层级、各类型的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后,抓好落实是关键。为了将遗存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东莞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内容的实施与传导。市总体规划层面,全面梳理东莞城市历史特色、历史结构、传统格局与风貌等保护内容,并通过分镇指引传导至镇总体规划;控规层面,在承接上一级保护要求的同时,细化“紫线”管控、完善保护策略与措施;修详规、整治设计层面,将具体的保护要求与修缮设计、环境整治等密切挂钩。
/ 重宣传/
推动公众参与和互动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一直以来,东莞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广泛参与”的原则,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强调各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机制,结合规划公示、多种方式民间活动的开展进行宣传发动,提高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实现全民共保共享。
一方面,由政府牵头,结合各类保护规划的公示和公众参与,着力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普及、微信微博互动、现场讲座交流、公众意见征询等交流活动,扩大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展示与宣传面,提升全社会对东莞的文化认知,让全体市民参与到东莞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名城申报工作之中。
今年9月底,市委宣传部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了“千年莞邑知多少”微信有奖问答活动,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有近10万人次参与了答题,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东莞历史文化知识,加深了广大市民对东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由专家、市民、媒体、民间组织等领衔,自发地开展了一大批保护历史、传承文脉的民间公益活动,让东莞的历史风采深入人心,如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主持的“旧梦留痕”专题讲座、东莞理工学院师生主办的“莞城文物径”专题活动、麒麟合创工作室主持的“东莞文化发现之旅”、“莞邑风采文化保育志愿服务队”、“发现老东莞环保公益行”、“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留下了包括《东莞城迹》、《莞城千年文化》、《东莞历史名人》等一批历史文化研究作品。
目前,“千年传承 历史名城”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场文艺晚会正在全市各镇街火热上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不仅展示了东莞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也有效提高了市民对名城申报的认知,营造了名城申报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