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58个贫困村将建新农村示范村

23.08.2017  16:13

兴宁建设“两镇八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实现农旅联动发展。图为兴宁市合水水库。何森垚 摄

  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吴秋兰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严实的长袖花布杉,在休闲农业生态园里除草,不时举起右手用衣袖擦去脸上的汗水。因为村里的生态园项目,她有了份家门口的工作,每月领取工资外,可以随时照顾生病的家婆和三个还在上学的孩子。

  吴秋兰所在的兴宁市合水镇罗陂村是省定贫困村。兴宁市共有58个省定贫困村,今年5月,兴宁市启动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兴宁市规划建设“两镇八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以增收为核心,以产业项目建设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为抓手,将精准扶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我们按照省专题会议关于‘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举全市之力抓好工作落实,为建设美好家园和加快推进兴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陈志宁说。

   点线面串联 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今年3月,我们按兴宁市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的要求,做了整村规划设计。4月初各项工作全面启动,现在初期任务基本达成。”罗陂村村委书记罗艳芳说。

  从合水镇中心进入罗陂村,沿着宁江河边的罗陂村道,右手边的滨江小路上,刚种植的树苗为这条刚修建好的两车道沥青路营造勃勃生机;左手边26.74亩的农业生态园里,种植了红心番石榴、百香果、猕猴桃等果树苗,村民正在园里除草、施肥。进入村庄,8排每排3至4栋的3层小楼外立面进行统一打造,有些绘成了图文并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村道用沥青铺就而成,道路两边不时有棕色木栏增添了乡村风味。文化休闲广场旁的卫生站雏形初现。

  “半年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罗陂村可以变得如此美丽。”谈起村庄变化,村民袁爱红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她说,此前村庄里存在安全隐患、有碍美观的旧房进行改造,村里的泥泞小路也被建成宽敞的大道,“真是新农村新气象。

  半年时间,村庄如“整容”般大变样来之不易。罗艳芳说,4月开启新农村建设工作后,村干部白天干活,中午和晚上或召集村民做宣传工作,或走访村民家庭,以取得村民的支持。“那个月我瘦了整整15斤。”前期宣传、讲解工作的铺垫,让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期待,也让后期工作顺利进行。“不少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无偿贡献给新农村建设。”罗艳芳说。

  罗陂村是兴宁“两镇八村”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中一个普通村庄。“两镇八村”包含龙田、合水两镇的8个村庄,整个示范片按“两镇八村、农旅联动、绿道串联、一村一韵、‘居、农、文、旅’四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进行整体布局,实行点、线、面串联建设。

  “目前已投入资金3700万元,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已初具成效。”兴宁市扶贫局局长刘尚芳介绍,在建示范片的同时,兴宁市全面启动58个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前期工作,开展“三清”“三拆”“三建”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产业化扶贫 实现强村富民

  正值龙眼收获的季节,罗陂村田地里大片大片的龙眼树上,果实累累。合水镇是兴宁市龙眼基地镇,种植龙眼曾是罗陂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合水镇内的合水水库风景区,因为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每逢节假日,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野营游船。距离合水水库不远的罗陂村正是看到了景区的发展潜力,将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理念注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

  罗陂村通过流转农民丢荒的水田,引进企业,借力社会资本,打造集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并结合3.2公里长的生态河堤休闲长廊,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片区,增加农民收入。

  “我家里有10多棵龙眼树,每年年产两三百斤,净利润只有600多元。”罗陂村村民袁爱红的丈夫去年因病去世,失去家里主要劳动力,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我还在考虑怎么维持生活,生态园项目给了我工作的机会。”袁爱红说,除了流转1亩闲置土地,获得一笔补助外,如今她利用空闲时间,到生态园里打工,每天能领到90元的工钱。“农活忙时忙农活,不忙时就去生态园里工作,每个月至少增加了1500多元的收入。

  像袁爱红般在生态园里谋得一份工作的村民还有许多,在不荒废自家果树种植的同时,到基地工作获得另一笔收入。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依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在推进贫困村建新农村示范村的工作中,兴宁提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模式,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总结推广“公司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社 农户”“种养大户(专业户)农户”“光伏产业”等一系列产业化扶贫形式,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其意愿发展种养业。加快东部茶叶、蔬菜基地建设,南部鹰嘴桃、蜜雪梨种植,北部油茶、灵芝种植,中部肉鸽养殖、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

  “目前,兴宁25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已实施经济发展项目61个,完成补助资金投入3125万元。”刘尚芳说,兴宁通过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探索实现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利相统一,真正达到强村与富民的路径,为探寻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有效途径。

   物质精神双丰收 新农村建设获村民支持

  “我们不仅要让贫困户脱贫,也要让村民参与到村里的经济建设中,形成合一向上的村风,让村庄团结起来。”兴宁市宁中镇石岭村是省定贫困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佛煌说,通过鼓励村民把土地化作股权,村民成为股东参与到村里的经济建设中,让该村新农村建设获得了许多村民的支持。

  在村委干部的动员下,石岭村村民们拿出自家耕地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目前,全村已集约90%以上的耕地,并对两块连片的荒地进行开发,其中一块100亩左右的荒地已复耕,另一块50多亩的荒地,将种上景观类作物,发展旅游产业。此外,今年上半年,石岭村拿到了兴宁市石岭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股权村合作社占六成,19个村民小组占四成。

  兴宁市相关部门深谙村民支持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兴宁提出除了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激发群众的热情。“激发群众的自治动力,实现共建共享,避免出现‘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指南。”刘尚芳说。

  如何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除了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外,兴宁市相关部门还注重村民精神方面的收获。

  目前,兴宁市内的贫困村里都建成了标准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同时实现了“一村一文化活动中心”在行政村(居委)全覆盖的目标。

  建成后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丰富和活跃。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器乐室、棋牌室等室内资源有效整合,免费开放;各村结合实际,利用春节、国庆等节日,在村广场举行文艺演出、广场舞蹈、电影放映等文娱活动,以及篮球、乒乓球、门球等体育活动,同时利用活动中心开展政策宣传。

  “物质和精神都富足了,才是真正的新农村建设。”刘尚芳说,虽然目前兴宁58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示范村的目标还较远,兴宁将扎实工作,让村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黄佑鹏 钟思婷

编辑: 马吉池